前沿观察,

借助自贸港税收优惠——关注个人所得税筹划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作者:杜宇 曹胜新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家给予了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很多优惠政策。其中,税收政策是这次总体方案的一大亮点,优惠力度空前。就个人所得税而言,方案规定,在2025年前,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税。我国现行个税规定的最高税率为45%,与总体方案规定的最高税负差距很大。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较低的个税税率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来到海南,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添砖加瓦。企业所得税也有优惠政策,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当然,优惠的税收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海南变为税收洼地,使税收筹划的空间增大、税收管理的风险上升,可能会出现利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政策之间的差异而实施的税收筹划。比如,向高管发放高工资,少缴所得税;将股息、红利所得以工资形式发放,少缴所得税。举例说明:

1.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适度多发放工资薪金

海南自贸港某企业甲公司企业所得税适用25%税率,其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其CEO兼大股东A先生个人年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

甲公司应纳税1000×25%=250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1000-250=750万元

A应纳税100×15%=15万元

A税后所得100-15=85万元

甲公司和A缴纳所得税共计250+15=265万元

甲公司和A税后所得共计750+85=835万元

自贸港政策出台后,公司决定提高A先生的工资薪金,提高后A先生个人年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相应地,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为900万元。

甲公司应纳税900×25%=225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900-225=675万元

A应纳税200×15%=30万元

A税后所得200-30=170万元

甲公司和A缴纳所得税共计225+30=255万元

甲公司和A税后所得共计675+170=845万元

经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对A发放的工资薪金增加之后,甲公司和A合计缴纳的所得税会减少,二者合计取得的税后所得会增加。

调整后甲公司和A少缴纳所得税265-255=10万元

调整后甲公司和A多取得税后所得845-835=10万元

产生差额的原因是企业所得税税负为25%,个人所得税税负为15%,税负差为10%,将100万元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100×10%=10万元。

2.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将税后分红合理转化为工资薪金

海南自贸港某企业甲公司企业所得税适用25%税率,其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其CEO兼大股东王先生个人年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分红100万元。

甲公司应纳税1000×25%=250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1000-250=750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分配后剩余净利润750-100=650万元

王先生应纳税100×15%+100×20%=35万元

王先生税后所得200-35=165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缴纳所得税共计250+35=285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税后所得共计650+165=815万元

自贸港政策出台后,公司决定将原分配给王先生的红利改为发放工资薪金,提高后王先生个人年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相应地,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为900万元。

甲公司应纳税900×25%=225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900-225=675万元

王先生应纳税200×15%=30万元

王先生税后所得200-30=170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缴纳所得税共计225+30=255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税后所得共计675+170=845万

经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对王先生发放的工资薪金增加之后,甲公司和王先生合计缴纳的所得税会减少,二者合计取得的税后所得会增加。

调整后甲公司和王先生少缴纳所得税285-255=30万元

调整后甲公司和王先生多取得税后所得845-815=30万元

产生差额的原因是企业所得税税负为25%,个人工资薪金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由此产生25%的差异;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负为15%,而股息红利税负为20%,由此又产生5%差异;共计产生30%的差异。将100万元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100×30%=30万元。

3.能够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将税后分红合理转化为工资薪金

海南自贸港某企业甲公司企业所得税适用15%税率,其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其CEO兼大股东王先生个人年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分红100万元。

甲公司应纳税1000×15%=150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1000-150=850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分配后剩余净利润850-100=750万元

王先生应纳税100×15%+100×20%=35万元

王先生税后所得200-35=165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缴纳所得税共计150+35=185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税后所得共计750+165=915万元

自贸港政策出台后,公司决定将原分配给王先生的红利改为发放工资薪金,提高后王先生个人年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相应地,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为900万元。

甲公司应纳税900×15%=135万元

甲公司税后利润900-135=765万元

王先生应纳税200×15%=30万元

王先生税后所得200-30=170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缴纳所得税共计135+30=165万元

甲公司和王先生税后所得共计765+170=935万元

经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对王先生发放的工资薪金增加之后,甲公司和王先生合计缴纳的所得税会减少,二者合计取得的税后所得会增加。

调整后甲公司和王先生少缴纳所得税185-165=20万元

调整后甲公司和王先生多取得税后所得935-915=20万元

产生差额的原因是企业所得税税负为15%,个人工资薪金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由此产生15%的差异;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负为15%,而股息红利税负为20%,由此又产生5%差异;共计产生20%的差异。将100万元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100×20%=20万元。
综上分析可知,当企业所得税率为25%,个人综合所得税负为15%时,企业可采取适度多发放工资薪金的方式,使得二者合计税负降低,降低比率为10%。此外,企业可采取变税后利润分配为增加发放工资薪金的方式,降低二者的合计税负,当企业所得税率为25%时,降低比率为30%,当企业所得税率为15%时,降低比率为20%。

当然,企业发放工资薪金应当在合理的尺度内才允许所得税前扣除, "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收实践中,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依照的原则有: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税收筹划如果不考虑合法性和合理性,采取如下行为:将实际工作地在其他地方的个人,列入海南企业挂名发放工资,享受低税负优惠政策;注册成立空壳公司(不符合实质经营地判定标准)享受企业所得税低税率政策;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由国内其他地区向海南转移等等。上述行为势必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关注,进而引发纳税调整或制裁查处。

海南自贸港是税收洼地但并非法外之地,如何充分利用海南税收优惠政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税收筹划以及新设公司的顶层设计,是目前许多企业和创业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就需要精通法律和税务的专业人士根据每个企业、个人的具体情况个案分析,帮助客户防范风险,把握限度,提出专业化精准建议,使得公司及创业者们在充分享受到自贸港政策红利的同时又能避免越过红线,受到税务机关查处。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食品安全问题持续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成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从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丑闻,到小作坊的违规操作,每一次曝光都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 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食品企业日益面临“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法律要求,从食品企业到从业者个人亟需深入了解庞杂繁复的法律责任体系,以制定有效的合规策略。在本篇指南中,我们将结合近年来的监管重点,全面梳理食品领域的刑事、行政以及民事法律责任的关键责任图谱,并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和应对策略。公司与并购-公司合规体系,农业和食品

2025/07/15

前沿观察
当并购交易遭遇欺诈时,实施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的主体通常是目标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等能够实际控制公司、深度参与并购、主导交易决策的关键主体。 然而,不少并购交易的转让方中,除了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等,还可能包括并不深度参与日常经营、并未深度参与并购洽谈的财务投资人,他们往往在共售/随售、拖售等交易安排下与创始股东一并出售股权。一旦收购方发现目标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等存在欺诈或可能存在欺诈,拟通过刑事、民事等多路径进行救济(例如起诉撤销合同)时,即使再“无辜”的财务投资人也将不可避免地卷入纠纷漩涡。 面对这种情形,作为转让方之一的财务投资人,如果应对不力,极有可能被“连坐式”地认为是共同欺诈人,抑或被认定为知道或应当知道他人实施欺诈行为进而与之一并承担不利后果。财务投资人究竟应该如何证明自己未参与欺诈?能否与实施欺诈行为的其他人进行责任切割?司法实践对此是何态度? 本文将根据并购交易实务中常见的财务投资人转让股权、他人实施欺诈的情形,梳理财务投资人的困境,探讨法律抗辩思路与要点,并结合两起典型的真实案例,剖析司法实践目前的主流态度,以期给广大财务投资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值得关注的是,前述讨论会涉及《民法典》中“第三人欺诈”这一重要制度,该新制度的实践运用是此类纠纷中的重要法律抓手。争议解决与诉讼-商业纠纷,公司与并购-公司并购重组

2025/07/14

前沿观察
2024年11月8日修订、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新《矿产资源法》”),明确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坚持市场竞争取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和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结合我们的实务经验,我们将从重点条文修订解读,以及对矿业企业的工作建议两个方面,对新《矿产资源法》各章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供矿业企业在理解新《矿产资源法》和适用新法进行日常运营、管理时参考。 对于新《矿产资源法》第三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我们将从明确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和汇交地质资料、完善矿产资源压覆管理制度、施行矿业权物权登记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许可相分离的矿业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相关制度、明确维护勘查开采活动的秩序、建立资源储量管理制度和完善勘查开采活动的工作要求这七个方面,对第三章的重点条文修订情况进行解读,并结合解读内容提出对矿业企业的工作建议。争议解决与诉讼-建设工程纠纷,工程、能源和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