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美国联邦法院裁定中国保密法不足以作为在证据开示中拒绝提供相关文件的依据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争议解决与诉讼-跨境调查及诉讼

背景

在No. 4:13-cv-01895 (E.D. Mo. Sept. 27, 2024)一案中(“裁定”),美国密苏里州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审理了另一个国家的保密法是否可以阻止美国司法程序中证据开示的问题。具体而言,原告提交了一项动议,要求法院强制被告回应其关于涉及被指控侵犯原告专利的产品的销售信息的证据开示请求。在反对原告的动议时,被告请求根据中国保密法发布保护令,禁止提供该等信息。被告主张,法院应根据中国保密法颁布保护令,因为响应原告的证据开示请求提供信息可能会使其面临根据中国新近颁布的《反间谍法》规定的广泛制裁。被告依赖于一份中国律师的声明以及地方商务局的函件作为依据。地区法院注意到其此前曾驳回基于中国的《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法院颁布保护令的主张,并得出类似结论,认为《反间谍法》规定的制裁威胁是推测性的。因此,法院裁定支持原告的强制动议,并驳回了被告的保护令请求。

地区法院认为被告关于中国反间谍法项下制裁威胁的论点是推测性的

在审理双方关于中国《反间谍法》的争议前,地区法院首先总结了其先前对中国《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发现,并将其统称为“保密法”(见裁定第7页)。法院对其先前的发现总结如下:

美国对在法院通过公正、迅速和低成本的诉讼来维护美国原告权利方面的重大利益超过了中国执行其保密法的利益;而被告仅是推测,如果他们遵守证据开示请求可能会面临制裁或处罚。

见裁定第7页(引用先前日期为2023年1月20日的裁定)。

随后,地区法院审理了双方根据于2023年7月生效的中国《反间谍法》(该法律是在之前裁决发布后实施的)提出的论点。法院承认“中国新颁布的《反间谍法》对信息共享施加了额外限制”,但驳回了被告的论点,即他们根据新法律所面临的处罚“极其广泛”,以至于要求法院发布一项保护令(见裁定第8页)。法院随后分析了被告依赖的证据,认定其声称将面临制裁的主张过于具有推测性。

关于证据,地区法院首先审查了被告为支持其保护令请求而提交的一位中国律师的声明。法院认为该声明存在不足,因为其未能“讨论新颁布的反间谍法”,也未提供任何关于在该法律下可能受到制裁的分析(见裁定第8页)。接下来,法院审查了被告提交的地方商务局的函件,函件解释称被告“应当遵守中国的数据安全法律”。然而,法院认为该函件并未证明制裁很有可能发生或只是推测,因为“该函件并未提供有关违反《反间谍法》潜在后果的可能性”(见裁定第8页)。

在审查案件事实后,地区法院进一步审理了美国证据开示规则在该案中的适用性。法院得出结论,认为提交的证据“不过是[被告]可能因提供所要求的信息而在中国法律下受到处罚的推测而已。”(见裁定第8至9页)。法院引用了其他地区法院的多项裁决,解释道:“中国诉讼当事人经常试图通过辩称多种中国法律阻碍了他们遵守规定来规避美国法院的证据开示要求,但法院通常驳回这一论点,并强制执行《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与证据开示相关的规定。”(见裁定第9页)。法院特别指出,被告未能“引用[任何]案例表明中国的个人或实体因遵守美国法院的《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而根据中国隐私法受到制裁。”同上。最终,法院并不认同被告的论点,即他们因不可控的因素而陷入“要么遵守原告的证据开示请求并面临中国制裁,要么拒绝遵守……并面临本法院制裁风险”的两难境地。法院解释道:“没有人强迫被告在美国市场销售产品”,并且被告“选择了如此行事,明知这可能会将他们置于美国法院的管辖范围之内,并在那里受到适用规则的约束。”(见裁定第9页)。

结论与经验

裁决表明,美国法院可能不会因为笼统的主张,即提供材料方可能因中国的反间谍法或隐私法面临制裁,而阻止证据开示。然而,地区法院的意见暗示了法院可能会更接受被告提出的更加具体的论据,即说明为何提供相关信息很可能会根据中国反间谍法或保密法的某些具体条款受到制裁。例如,法院特别指出,中国律师的声明未能说明被告在《反间谍法》下可能会受到制裁的具体原因或依据。同样,法院注意到地方商务局的函件仅表示中国公司必须遵守《反间谍法》,但并未阐明提供相关材料如何或为何会使被告面临制裁。简而言之,美国法院不太可能接受仅仅根据中国反间谍法和隐私法可能导致制裁的推测性论点。公司在提出此类主张时,如果能通过例如中国律师声明或地方商务局函件等证据阐明针对相关法律的具体顾虑,从而证明对这种潜在危害的担忧不仅仅是推测而是确实有可能发生的,则该类主张将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国际证监会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IOSCO”)发布了题为《人工智能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场景及相关风险与挑战》的咨询报告(“《AI报告》”)。该报告汇集了来自IOSCO成员(即各司法管辖区的证券监管机构)及行业参与者就金融产品与服务中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所涉问题、风险和挑战的反馈意见,旨在促进各方就AI在资本市场的应用达成共识,并协助IOSCO成员制定相应的监管策略。 本报告系IOSCO继2021年发布《市场中介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使用AI及机器学习技术的最终报告》后的又一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次报告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实践以及监管政策导向。作为IOSCO人工智能监管“两步走”战略的第一阶段成果,IOSCO后续将据此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监管工具与实施建议,为IOSCO成员提供进一步指导。银行与融资-金融科技,证券与资本市场,人工智能

2025/04/09

前沿观察
近年在破产领域,预重整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受限于重整程序的严时限性和不可逆性,以及庭外重组可能出现的个别债权人“钳制”现象,预重整被期待成为优势兼得、限制并克的补充制度。尽管我国《企业破产法》未规定预重整制度,但随着实践的需求,以及在最高人民法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中央部门的鼓励和指引下,各地的预重整规则密集出台,实践探索也日益增多。在上市公司重整领域,最高院与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切实审理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也首次提到上市公司庭外重组事项。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检索,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计出台了130份预重整制度相关文件,上市公司启动预重整案件近百件,非上市公司预重整案例更是不计其数。 2024年度预重整制度依然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包括:一是上市公司实施预重整的情况更为普遍;二是相较于前几年密集出台预重整规则,2024年各地规则出台数量明显减少;三是我国预重整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实践较为多元。尤其在制度定位、法律效力、程序衔接上有待进一步统一。

2025/04/09

前沿观察
特拉华州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大型公司优选的公司注册地,包括三分之二的《财富》500强企业在该州注册,特拉华州也是中资赴美投资设立公司实体的首选注册地,这得益于其发达的法律体系(尤其是丰富的司法判例)、经验丰富的高质量司法从业人员(包括法官)以及高效的法律审查机制。特拉华州法被普遍认为是对商业更加友好的(pro-business)。然而,近年来特拉华州法院判例的发展使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诉讼风险大幅上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是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推翻了特斯拉公司董事会的决议,驳回了股东批准的薪酬方案。随后,特斯拉以84%的非控股股东支持率决定将公司注册地迁往得克萨斯州, SpaceX也一同迁往得克萨斯州。此外,近年从特拉华州搬迁至内华达州的公司包括Dropbox、TripAdvisor、Neuralink、Pershing Square等。得克萨斯州和内华达州成了特拉华州的有力竞争者。公司与并购-跨境投资和并购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