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重整投资的趋势、挑战和未来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原来一些质地不错的企业也会陷入困境。对于困境企业而言,通过破产重整焕发生机,也许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对于投资人而言,未来真正的赚钱机会,也将出现在更多、更复杂的破产重整项目中。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破产重整投资的趋势、挑战与未来。

一、重整投资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谈谈重整投资已经展现出的四个变化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从被动投资到主动投资。

什么是被动投资?以往一些破产项目中的重整投资人,往往本身就是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他们随着陷入危机的破产企业一起被困在了“水中”,不得不通过参与重整投资寻求最后的“上岸”机会,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作为困境企业债权人的AMC公司。

什么是主动投资?这几年里,逐渐有一些“岸上的人”也瞄准了重整投资领域。“岸上的人”,是与困境企业没有关系的外部投资人,他们没有受到困境企业的牵连,而是将重整投资视作一个宝贵的商业机会,主动参与其中。这样的“岸上投资人”,既包括产业投资人,也包括财务投资人。

举两个例子。比如某个号称“最牛校企”的大型集团,尽管因为债券违约而陷入危机,但它仍然是外部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大家都想对它进行重整投资以分得一杯羹。这个企业,光是选拔重整投资人就选了足足十个月。还有某个知名芯片企业,在2021年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它通过公开招募战略投资人,引入了600亿重整资金——多个外部投资人搭建了一个联合体平台,直接收购了这个企业百分之百的股权。在这两个例子中,困境企业的重整投资人,都是因为看中重整项目的商业价值,而主动参与其中的“岸上投资人”。

第二个趋势,是从偶然性投资到经常性投资。

这几年里,无论是AMC公司,还是一些其他的投资人,逐渐把重整投资从偶然性项目变成了经常性项目。比如某家知名地方资管企业,它并非像一些投资人一样,偶尔投资一个重整项目玩一玩,而是参与到了一系列知名企业的重整项目中,有时候是担任重整企业的管理人,有时候是重整企业的财务投资人,逐渐把重整投资变成了企业本身的一条主线业务。越来越多“经常性投资人”的出现,就是重整投资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趋势,是从短期投资到长期投资。

短期投资,往往都是以快速套现为目的的短平快式投资。以往的很多重整项目,投资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参与其中的。但现在却有投资人愿意把重整项目作为一个长期性的投资——虽然这家企业当下陷入困境了,但它身处朝阳行业,或能通过重整剥离不良业务,这便能让投资人看到它长期发展的潜力。比如江苏有家企业计划重整后运营几年,等到利润达标了再上市,投资人看好它,几十亿的资金投进去了,退出时间也放在几年后。

第四个趋势,是从单点投资到产业投资。

什么叫产业投资?有些企业,作为产业投资人,通过入主同领域的困境企业来实现自身产业整合。比如某个从事光伏产业的知名集团,它在2014年时通过参与某个主营光伏电池组件业务的A股上市企业的重整,将这个企业纳入了自己的架构下;在这之后,它进一步在集团内部进行了核心资产调配,原有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一家深耕硅类相关的化工领域,一家主营光伏电站,通过重整收入的A股上市公司,主营硅片和其他电池组件的制造;2018年,它再次通过重整投资的方式将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收入麾下,进一步完善了集团在光伏领域的产业布局。

二、重整投资的挑战

当然,在新兴商业机会之余,我们也必须看到重整投资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个老问题是,目前法院对破产重整案件的受理比例仍然不太理想;又如,真正的专业化主力破产投资人,包括大型的秃鹫基金,尚未出现。此外,我们想要再提出两点时常被忽略的问题:

第一点,是破产重整投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是困境企业与投资人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在重整过程中可能采取自行管理的模式,即使在管理人的监督之下,自行管理的企业也很难心甘情愿地将自身情况悉数披露,这就导致投资人能够掌握的企业信息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是投资人与企业所在地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在重整程序中的地位有些微妙。以往,政府可能是直接下场踢球的运动员,直接出钱帮当地企业做重整,但这种做法在当下已经十分少见了。相比之下,现在的政府更可能是裁判员或啦啦队,要么对企业在重整中的各个动作进行监督,要么精神上支持本地企业起死复生,但很难有什么实质性投入。显然,政府的支持,无论是对企业顺利走完重整程序,还是重整结束后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投资人而言,切不能贸然投资,须得看清楚地方政府的态度,但对于政府承诺给出的一些支持性政策,也须得看看它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有不确定性,它只能是锦上添花的因素,但不能成为投资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点,是重整项目的个案性非常强。

对于有些投资人而言,可能因为一个偶然的时机碰上了好项目,投资了不错的困境企业,大赚一笔。但当它试图复制成功的经验,并再次进行一模一样的投资时,却遭到了滑铁卢。这是因为陷入困境的企业各有不同,投资破产重整项目,并无绝对通用的经验。因此,对于投资人而言,借助专业团队参与重整项目,实现从“碰运气”到“讲专业”的思路转变就尤为重要。比如一个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可以对投资人起到全程协助的作用,从帮助投资人判断下手时机、与各方谈判,到制定合理的重整计划,助力投资人赢得重整投资人的招募,再到设计具体的交易结构与条款,凭借专业的知识与团队、丰富的理论与实操经验、出众的操作能力,助力投资人应对每一次纷繁复杂的重整投资。

三、重整投资的未来展望

最后,让我们来聊聊对重整投资的未来展望。

第一,我们预计未来会有更多针对困境企业的联合投资。事实上,多个投资人组建的联合体投资已经比较常见了,毕竟一个大型重整项目动辄几百上千亿,这样的盘子不是寥寥几个投资人就能吃下的。但成熟的重整市场上,投资人有时还会和困境企业的股东或管理层联合进行收购,这样的实践目前在中国还比较少见。未来,这类联合收购会更多涌现,因为这能最大程度减少投资人与困境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二,我们预计未来对于有意向参与重整项目的投资人而言,将有更多、更宽的融资渠道。目前,只有少量AMC机构愿意借钱给投资人投资重整项目,但随着重整市场逐渐成熟,相信也会有更多融资机构愿意入局。毕竟,投资重整项目,钱很重要,这么大的资金量,光靠投资人自己的钱,经常会太吃力。

第三,我们预计困境企业会更早进入重整阶段。这几年来的一个新兴趋势是“预重整”,它不是法院直接启动破产程序,而是困境企业早早意识到了重整的必要性,而且已经和投资人就这笔买卖达成了一致,双方带着重整方案找到法院,法院再正式启动重整程序。对于陷入困境的企业来说,与其苦苦挣扎到最后关头,自由落体式地“灰飞烟灭”,更早地引入战略投资人以进入重整程序更可能成为恢复生机的良药。

第四,我们预计二次重整实践将会出现。目前,国内的企业至多经历一次破产程序,但随着破产重整实践愈发丰富,对于经历过一次重整但又再次陷入危机的企业,继续通过二次重整“续命”也将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

 扫码下载文章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在各国的专利审查过程中,评价权利要求是否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需要进行详尽的文献检索,根据找到的对比文件判断该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于对比文件能否认定为现有技术,这一认定对于专利授权和无效而言非常重要。前不久,笔者收到一个提问:专利申请通过巴黎公约途径进入美国,其申请在先、公开在后的优先权基础专利是否构成现有技术影响其他在后美国专利申请的新创性?相信这也成为许多申请人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美国发明法案》(America Invents Act, AIA)的相关规定,探讨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影响。知识产权-专利

2024/11/28

前沿观察
2024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经审核后,认可金杜担任某被制裁企业的合规监管人(Compliance Monitor)。被制裁的是一家水利工程行业的国有企业,该企业在2018年投标时提交了不真实的业绩证明,亚行认为其构成欺诈,因此对该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做出取消投标资格4年的制裁决定,如果企业完成合规整改等义务则最早可以在制裁决定生效3年后申请解禁。在制裁期限内,企业需聘请合规监管人,对其合规整改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亚行汇报。争议解决与诉讼-合规调查及公司治理,金融机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

2024/11/27

前沿观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出海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全新的海外税收挑战。如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集团整体税负成本;如何优化供应链、构建境内境外公司关联交易安排;如何提升企业税务合规,避免重大税务风险,都是在海外投资中常见的税务问题。 为更好助力企业海外发展战略,我们特推出企业出海税务指南系列文章,对出海企业海外投资架构搭建、业务规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涉及的税务规划进行探讨。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境外控股架构搭建中的税务考量。税务-税务合规及税务筹划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