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助企纾困,仲裁机构最新减收仲裁费措施盘点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为了帮助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两个月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下称“贸仲”)、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和上海仲裁委员会(下称“上海仲裁委”)都发布了最新的减退仲裁费的助企纾困措施,主要包括减收新受理案件、调解/和解案件、线上仲裁案件的仲裁费,以及分期缴纳仲裁费等。[1]

我们归纳总结了上述仲裁机构主要的仲裁费减免措施,建议各企业单位积极了解关注,及时向仲裁机构申请减收仲裁费。如果您近期有提起仲裁的规划安排,建议重点关注各措施截止期限,妥善适用减费措施,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1. 新受理案件普惠性减收仲裁费

为了缓解疫情期间企业资金紧张的困境,对于助企纾困措施实施期间新立案的案件,上述仲裁机构均采取了减收仲裁费的措施,并对大标的金额案件的仲裁费采取封顶收费。

第一,贸仲、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仲裁委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均对助企纾困措施实施期间新立案的案件减收10-15%不等的仲裁费。

第二,贸仲、深圳国际仲裁院、上海仲裁委对个案争议本请求/反请求金额超过30亿元以上的部分免收仲裁费,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对于金额超过20亿元以上的部分免收仲裁费。

值得关注的是,贸仲针对争议金额超过30亿元的部分免收仲裁费的措施是持续的,并不仅限于助企纾困措施实施期间。

2. 鼓励调解/和解,增大仲裁费减收力度

近年来各仲裁机构都在大力推广调解/和解与仲裁相结合,为鼓励疫情之下尽快和解解决纠纷,本次各仲裁机构都对调解/和解结案的案件出台了明确的降费措施,加大了降费幅度。

贸仲和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和情况适用不同的减免比例,具体而言:

此外,不论是否撤案,上海仲裁委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对调解/和解结案的案件均按照50%的比例减免仲裁费。针对措施实施期间新受理的案件,深圳国际仲裁院的减免措施对可以和普惠性减免措施叠加适用。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仲裁委则特别规定,在措施实施期间,如果是当事人在发生争议后选定上海仲裁委,并通过“仲调对接”方式结案的案件,可以再减免25%的仲裁费,合计减免75%。

深圳国际仲裁院则规定对于经其调解中心、谈判促进中心或认可的其他调解机构调解或促成谈判后和解,并申请其按照和解协议内容依法作出裁决书/调解书的,可以在上述减费措施的基础上再减收仲裁费,最高可再减收25%。[6]

3. 积极鼓励线上仲裁

针对疫情期间当事人和代理人跨城市开庭受限的情况,对于助企纾困措施实施期间立案、或已立案未开庭的案件,如双方均同意全程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仲裁,各仲裁机构均有不同幅度的降费措施。

4. 当事人可申请分期缴纳仲裁费

除了上述减免仲裁费的措施以外,贸仲、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深圳国际仲裁院都公布了允许当事人分期缴纳仲裁费的有关措施。

具体而言,贸仲和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规定,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或仲裁费用较高无法一次性缴纳的,可申请分期缴纳仲裁费,首期不低于仲裁费用表标准的25%,最后一期的缴纳时间贸仲要求不得晚于第一次开庭前15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的要求是在第一次开庭之前。

5. 助企纾困措施有实施期限,当事人须及时主动申请

如上所述,除了贸仲免收争议金额30亿元以上部分仲裁费的措施没有限定实施期限,各仲裁机构的助企纾困措施均有实施期限。

在上述期限内,除深圳国际仲裁院和上海仲裁委的普惠性减费措施自动适用外,其余大部分的减费措施都需要当事人自行申请。在此特别提醒相关当事人和代理人在实施期限内及时提交申请,并与仲裁机构联系确认具体申请流程及要求。

6. 部分减费措施不叠加适用,以减幅最大的为准

需要注意的是,各仲裁机构均对减费措施可否叠加适用作出了说明。大部分的减费措施无法叠加适用,对于同时满足适用条件但不叠加适用的措施,以减费幅度最大的为准

具体而言,贸仲和上海仲裁委的措施均不叠加适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深圳国际仲裁院明确调解/和解结案的减费措施和线上仲裁的减费措施不叠加适用;深圳国际仲裁院鼓励调解/和解结案的措施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仲裁案件特殊情况收费和退费的规定》不同时适用。

7. 结语

在国家积极提倡助企纾困的政策背景下,各仲裁机构纷纷出台减费措施,有助于减轻当事人解决争议的费用负担。

建议企业当事人充分了解各仲裁机构在疫情期间的助企纾困措施,及时在期限内申请仲裁费减免。我们也将继续保持关注仲裁机构动向,尽最大努力为客户争取权益。

说明:本文中提到的减费措施是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纾困当事人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关于服务商事主体纾困解难的特别安排》《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帮助金融争议仲裁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决定》《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帮助仲裁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决定》《上海仲裁委员会新冠疫情期间提升仲裁便利性为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措施》整理归纳,具体表述与原文可能存在差异,各机构详细准确的适用条件请以通知公告原文为准。

感谢实习生宋欣玫对本文作出的贡献。

除上述四家仲裁机构外,武汉仲裁委员会和海南国际仲裁中心均于2020年开始推行减收仲裁费等助企纾困措施,由于本文主要针对近两个月的减费措施进行分析,暂未对其作详细总结,如需了解可查看《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仲裁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减交缓交仲裁费等相关事项的通告》、《武汉仲裁委员会关于妥善处理仲裁案件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延长实施<关于妥善处理仲裁案件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纾困当事人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下称“《贸仲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如双方约定适用贸仲《金融仲裁规则》,除了争议金额超过30亿元部分免收仲裁费以外,其余减免措施不适用。

根据《贸仲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小额批量案件指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的关联案件10宗及以上,且个案争议金额100万以下的案件。

根据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关于服务商事主体纾困解难的特别安排》,出现以下情形时不适用本安排:(1)按照《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第九章“小额争议程序”标准计收仲裁费的;(2)当事人约定适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以外的其他仲裁规则进行仲裁的;(3)其他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认为不适用本安排的情形。

根据《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帮助金融争议仲裁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决定》,对于未约定适用《深圳国际仲裁院金融借款争议仲裁规则》的金融类案件,经深圳国际仲裁院认定属于金融类案件的,可以在其约定的仲裁规则基础上减免20%的仲裁费。如约定适用前述规则,则直接按照金融借款争议仲裁费用计算,因本身费用低于同标的金额的一般仲裁案件,所以不适用减免措施。

根据《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帮助仲裁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决定》,在申请仲裁前,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或经深圳国际仲裁院调解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认可的其他调解机构(包括粤港澳仲裁调解联盟成员机构)调解后达成和解,或经深圳国际仲裁院谈判促进中心促进谈判后达成和解,根据仲裁规则请求深圳国际仲裁院按照和解协议内容依法作出裁决书/调解书的,仲裁费按照《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仲裁案件特殊情况收费和退费的规定》执行,减免50%至75%,如与依据本决定第一条规定计收的仲裁费不一致的,以收费较低者为准。本决定的其他减费措施不叠加适用。

参考资料

  • [1]

    除上述四家仲裁机构外,武汉仲裁委员会和海南国际仲裁中心均于2020年开始推行减收仲裁费等助企纾困措施,由于本文主要针对近两个月的减费措施进行分析,暂未对其作详细总结,如需了解可查看《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仲裁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减交缓交仲裁费等相关事项的通告》、《武汉仲裁委员会关于妥善处理仲裁案件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延长实施<关于妥善处理仲裁案件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 [2]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纾困当事人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下称“《贸仲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如双方约定适用贸仲《金融仲裁规则》,除了争议金额超过30亿元部分免收仲裁费以外,其余减免措施不适用。

  • [3]

    根据《贸仲减退仲裁费的特别安排》,小额批量案件指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的关联案件10宗及以上,且个案争议金额100万以下的案件。

  • [4]

    根据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关于服务商事主体纾困解难的特别安排》,出现以下情形时不适用本安排:(1)按照《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第九章“小额争议程序”标准计收仲裁费的;(2)当事人约定适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以外的其他仲裁规则进行仲裁的;(3)其他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认为不适用本安排的情形。

  • [5]

    根据《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帮助金融争议仲裁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决定》,对于未约定适用《深圳国际仲裁院金融借款争议仲裁规则》的金融类案件,经深圳国际仲裁院认定属于金融类案件的,可以在其约定的仲裁规则基础上减免20%的仲裁费。如约定适用前述规则,则直接按照金融借款争议仲裁费用计算,因本身费用低于同标的金额的一般仲裁案件,所以不适用减免措施。

  • [6]

    根据《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帮助仲裁当事人纾困解难的特别决定》,在申请仲裁前,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或经深圳国际仲裁院调解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认可的其他调解机构(包括粤港澳仲裁调解联盟成员机构)调解后达成和解,或经深圳国际仲裁院谈判促进中心促进谈判后达成和解,根据仲裁规则请求深圳国际仲裁院按照和解协议内容依法作出裁决书/调解书的,仲裁费按照《深圳国际仲裁院关于仲裁案件特殊情况收费和退费的规定》执行,减免50%至75%,如与依据本决定第一条规定计收的仲裁费不一致的,以收费较低者为准。本决定的其他减费措施不叠加适用。

  • 展开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碳足迹作为碳排放核算的一种方式,根据评估对象不同可分为国家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个人碳足迹等层面。其中,企业碳足迹是指企业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统称“碳排放总量”)。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包括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制造、运输、生产、出厂销售、使用到最终废弃、回收等流程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企业生产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陆续实现碳达峰 ,目前很多国家已进入碳中和阶段,故对碳足迹的管理开展的较早 ,相关企业或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及技术规范也发布的较早。如针对企业或组织的碳足迹,2004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发布了《企业核算和报告准则》;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14064系列标准 。在产品碳足迹方面,目前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范有英国标准协会(BSI)于2008年首次发布后于2011年修订的PAS 2050 (《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2011年WRI与WBCSD共同发布的《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 、201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ISO14067:2018)等。合规业务-环境法,消费品与零售

2024/07/10

前沿观察
2024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继《程序规定篇》和《垄断协议篇》后,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就《司法解释》中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则进行总结和分析。 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司法解释》明确归纳了四要件,即(1)在相关市场上具有市场支配地位;(2)实施了被诉垄断行为;(3)被诉垄断行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4)实施被诉垄断行为缺乏正当理由 。从举证责任角度,《司法解释》在市场支配认定等问题上降低了原告的举证难度;而从实体认定角度,《司法解释》细化了滥用行为的认定规则。此外,《司法解释》针对平台经济和知识产权特定领域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引。公司与并购-反垄断与竞争法

2024/07/09

前沿观察
宣称产品“100%使用清洁电力生产”,宣传包装“30%采用再生塑料”,承诺企业“10年内达到碳中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类似的环境或可持续声明吸引消费者和公众的注意,但与此同时,企业的“漂绿”(greenwashing)行为也愈加受到各方关注。所谓“漂绿”,即企业对于自身或其产品与服务的环境影响提出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声明,对消费者和广大公众产生误导,通过虚构环保竞争优势获取更多商业利益。欧盟委员会(“欧委会”)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审查的150项环境声明(environmental claim)中,53.3%的环境声明包含模糊、误导或是没有根据的信息,而40%的环境声明则未经证实。 近年来,在《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路线图下,欧盟正大力推进制定一系列法案以禁止和打击“漂绿”行为并保护消费者在参与绿色和可持续消费过程中的知情权。根据欧委会2020年3月11日发布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欧盟旨在确立一项可持续产品政策框架。在该框架下,强化消费者保护、打击“漂绿”行为被列入重要事项清单。 欧委会于2020年11月13日发布的《新消费者议程》(New Consumer Agenda)同样强调将保护消费者免受误导性“漂绿”信息的影响并将通过一系列立法提案落实对“漂绿”行为的规制。 为实施上述要求,欧委会分批发布了多项涉及 “漂绿”行为的立法提案:2022年3月,欧委会发布第一批提案,其中包括《赋能消费者以实现绿色转型指令》(“《绿色转型指令》”)的提案;2022年11月所发布的第二批提案包括《碳清除认证框架规定》提案;2023年3月第三批提案包括《绿色声明指令》提案。 目前,《绿色转型指令》已正式公布生效,其余两项法令也已完成主要立法程序,预计将在短期内正式公布。 已经生效的《绿色转型指令》总体性地规范了涉环境声明和可持续标签(sustainable label)的不正当商业行为,《绿色声明指令》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对于环境声明与标签的要求,而《碳清除认证框架规定》则有助于企业在实操层面为其环境声明的具体细节寻求认证。下文将对上述三项欧盟“漂绿”新规予以介绍,供我国企业理解欧盟在环保减排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最新立法动向,以期为我国企业国际化运营提供启示。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业务-跨境商事纠纷解决,公司与并购-跨境投资和并购

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