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TMT投资实践:公司融资时小股东不签字,怎么办?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前言

根据中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需要持有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那么决议上仅有持有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字表示同意就可以了吗?

实践中,许多地区的工商局要求“全体”股东在股东会决议上签字表示对公司增资事项的知悉,也即不同意或弃权的股东也需要在股东会决议上签字。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部分小股东不签字,怎么办?

针对这个让创始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将介绍境内工商登记机关和开曼律师、开曼登记中介的实操口径,进一步说明出现小股东不签字时如何处理,以及如何通过交易文件和公司章程中条款的安排防范于未然,降低因小股东不签字而拖慢融资进程的风险。

一、实操口径

(一) 境内登记机构的实操口径

经现场咨询大湾区工地区的商局及电话咨询北京、上海各地工商局工作人员,关于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股东转让股权所涉登记事项的实操口径总结如下。同时,关于深圳市南山区和深圳市前海工商局的具体口径见附录。

(二) 开曼登记机构的实操口径

经过与开曼律师和开曼登记中介的沟通,开曼登记机构实操口径如下:

二、启示与建议

(一) 针对境内架构及开曼架构项目的共同建议

1. 公司章程明确约定增资、转股决议的表决通过比例

(1) 即使股东协议已约定增资、转股决议的表决通过比例,亦需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增资、转股决议的表决通过比例。

(2) 若在工商局备案的章程中未约定表决通过比例,建议尽快通过章程修正案的方式对表决比例进行补充约定。

2. 细化与完善“通知与送达条款”

建议公司在股东协议及公司章程中详细约定通知与送达条款,明确约定以下事项:

1) 通知的形式必须为书面形式;

2) 通知方式(如专人递送、电子邮件、预付邮资的快递等),且约定可同时采用一种或多种通知方式;

3) 通知的生效时间及送达时间,尤其需明确各种通知方式下“视为送达”的时间;

4) 约定可采用多种方式通知的,需同时约定以最先收到通知的时间节点为送达时间;

5) 通知条款中载明公司、各股东以及其他相关方(“接受方”)的身份、姓名、联系地址、电话及电子邮箱等;

6) 并约定通知接受方应在联系方式发生变更时及时通知公司,否则需承担违约责任和损失。

3. 约定“优先权”的行使期限,未在期限内答复的视为放弃优先权

建议在章程及股东协议中明确约定,若享有“优先认缴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未在章程及股东协议约定的期限(如30日)内就是否行使该等优先权、行权的比例及数额答复公司,则视为放弃该等优先权。

4. 约定在不损害股东利益前提下,经持有2/3以上股权的股东同意可变更股东协议及公司章程

除约定章程经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可修改外,为避免部分融资时部分小股东不配合签署股东协议,亦可在股东协议中约定在不损害股东利益前提下,经持有2/3以上股权的股东同意可变更股东协议。

(二) 特别针对开曼架构项目的建议

特别地,针对开曼架构的项目,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 在设计公司及股东协议中的通知与送达条款时,针对境内投资人及中资背景的美元基金,建议将公司的联系地址约定为公司位于境内的办公场所。

(2) 针对拖售权条款,在股东协议及公司章程中约定,若任一股东不配合拖售交易所需的行动,则视为自动授权特定股东(如创始人)或特定董事代表该股东完成拖售交易所需的行动(包括通过决议、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等)。

结语

公司在融资中难免遇到因与小股东意见不同,而小股东拒绝签字的情况。为了避免陷入无法进行工商变更登记的困境,公司可以提前了解所在地登记机关的实操口径,并且做好应对措施。最后,一如既往地,欢迎大家和胡Par交个朋友。

附录:深圳市南山区工商局、前海工商局的答复口径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食品安全问题持续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成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从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丑闻,到小作坊的违规操作,每一次曝光都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 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食品企业日益面临“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法律要求,从食品企业到从业者个人亟需深入了解庞杂繁复的法律责任体系,以制定有效的合规策略。在本篇指南中,我们将结合近年来的监管重点,全面梳理食品领域的刑事、行政以及民事法律责任的关键责任图谱,并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和应对策略。公司与并购-公司合规体系,农业和食品

2025/07/15

前沿观察
当并购交易遭遇欺诈时,实施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的主体通常是目标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等能够实际控制公司、深度参与并购、主导交易决策的关键主体。 然而,不少并购交易的转让方中,除了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等,还可能包括并不深度参与日常经营、并未深度参与并购洽谈的财务投资人,他们往往在共售/随售、拖售等交易安排下与创始股东一并出售股权。一旦收购方发现目标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等存在欺诈或可能存在欺诈,拟通过刑事、民事等多路径进行救济(例如起诉撤销合同)时,即使再“无辜”的财务投资人也将不可避免地卷入纠纷漩涡。 面对这种情形,作为转让方之一的财务投资人,如果应对不力,极有可能被“连坐式”地认为是共同欺诈人,抑或被认定为知道或应当知道他人实施欺诈行为进而与之一并承担不利后果。财务投资人究竟应该如何证明自己未参与欺诈?能否与实施欺诈行为的其他人进行责任切割?司法实践对此是何态度? 本文将根据并购交易实务中常见的财务投资人转让股权、他人实施欺诈的情形,梳理财务投资人的困境,探讨法律抗辩思路与要点,并结合两起典型的真实案例,剖析司法实践目前的主流态度,以期给广大财务投资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值得关注的是,前述讨论会涉及《民法典》中“第三人欺诈”这一重要制度,该新制度的实践运用是此类纠纷中的重要法律抓手。争议解决与诉讼-商业纠纷,公司与并购-公司并购重组

2025/07/14

前沿观察
2024年11月8日修订、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新《矿产资源法》”),明确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坚持市场竞争取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和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结合我们的实务经验,我们将从重点条文修订解读,以及对矿业企业的工作建议两个方面,对新《矿产资源法》各章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供矿业企业在理解新《矿产资源法》和适用新法进行日常运营、管理时参考。 对于新《矿产资源法》第三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我们将从明确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和汇交地质资料、完善矿产资源压覆管理制度、施行矿业权物权登记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许可相分离的矿业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相关制度、明确维护勘查开采活动的秩序、建立资源储量管理制度和完善勘查开采活动的工作要求这七个方面,对第三章的重点条文修订情况进行解读,并结合解读内容提出对矿业企业的工作建议。争议解决与诉讼-建设工程纠纷,工程、能源和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