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病假那些事儿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尹居全  张元浩

生病看医生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百毒不侵永远健康,请病假休息也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均规定劳动者在病假期间享受病假工资和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且一定程度上免于在无过错的前提下被单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请病假也并非随心所欲,《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进一步规定了医疗期以明确劳动者享受病假的方式和限制。虽然对生病的员工应该给予阳光般的关怀,但对于恶意请"病假"和病假超过了法定额度的情况,用人单位还是不得不严肃对待,下面我们就说说用人单位需要注意的病假那些事儿。

没事找事:没病也请假

病假,顾名思义,先有病后有假。劳动者以生病为由请假自然须以生病需要休息的事实为前提,而该事实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有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加盖公章开具的病假证明。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收到病假证明文书即会批准病假,不会进一步向医疗机构核实诊断情况,这为个别员工虚假请病假提供了便利。这些虚假病假的员工不仅实质性地影响了用人单位正常的工作安排增加用工成本、骗取了病假工资,还严重破坏了劳资之间信任的纽带,对劳资双方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用人单位遇到这种情况必然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例如,在李某与某A公司劳动纠纷一案中[1],某A公司认为李某于2011年4月20日发送的请假短信内容及提供的北京妇产医院的诊断证明书,与该公司于2011年4月21日收到的特快专递退件所载"人在国外,请电联后再发"的内容相互矛盾,于是要求李某配合进行复查但遭到无理由拒绝,故认定李某的行为属于提供不真实信息蓄意欺骗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2011年8月23日,某A公司以提供虚假病假资料和旷工为由,向李某当面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单方解除劳动关系。

二审法院在庭审中依法调取了李某出入境记录,该记录显示李某于2011年2月23日离境前往美国、于2011年6月8日返回中国,但上述期间李某仍向公司提交了北京妇产医院的诊断证明,李某对其上述不符合逻辑的行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故认定李某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某A公司属于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依法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对虚假病假的行为予以惩戒。

就是任性:病休没请假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针对病假均会有相应的程序性规定,也即请假手续。当劳动者生病缺勤却未请假或未及时请假,对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会造成影响,但鉴于劳动者确实存在可以休病假的情况,根据倾斜性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裁判实务中多认为酌情减轻甚至免除劳动者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的义务也是合理的。相应地,用人单位若仅以此为依据便对劳动者予以重罚甚至开除,在劳动纠纷中面临的败诉风险较大。

例如,在宋某与某B公司劳动纠纷一案中[2],宋某2013年11月26日发生交通事故后,其即打电话给班长王某告知受伤及住院情况,但未正式履行请假手续,某B公司以宋某连续旷工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法院认为,宋某已告知公司事故情况,并非无故旷工,且当时尚处于医疗期内,不构成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认定某B公司系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假期余额不足:病假休完了

对于休病假的劳动者,用人单位须依法支付病假工资,换言之,劳动者在休病假的同时,用人单位不仅要额外安排其他劳动者填补劳动力空缺,还要继续承担病假劳动者的用人成本,这体现了法律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但如果劳动者确实要一直接受治疗不能返回岗位工作,难道用人单位要一直支付病假工资直至员工退休吗?任何权利和义务都是有限度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规定,员工患病请病假须受到医疗期的限制,若医疗期满则用人单位有权拒绝病假申请,此时用人单位可按事假处理。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符合前述情形的,用人单位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是否属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应该由谁来判断呢?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相关规定,此时应当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并将此作为判断依据,否则用人单位在劳动纠纷中败诉的风险较高。

例如,在郭某与某C公司劳动纠纷案中[3],公司在2011年2月25日因医疗期满向郭某发函要求其在7日内配合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但郭某逾期未予配合,遂之后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法院认为,某C公司并未证明函件确实送达郭某,且7日的期限过短,未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因此认定某C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此案就引出一个令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劳动者拒绝配合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怎么办?在实务中,用人单位对该事实的举证是关键,若确系劳动者拒绝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用人单位仍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在魏某与某D公司劳动纠纷案中[4],某D公司向医疗期已届满的魏某发出调岗通知,魏某未返岗工作;公司又书面要求返岗,魏某仍未返岗;公司书面要求魏某配合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魏某仍未予配合;最终,公司发出书面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且在报纸上刊登公告送达。最终法院认为某D公司系合法解除。


[1]  案号:(2013)二中民终字第07324号。

[2]案号:(2014)穗中法民一终字第7161号。

[3]案号:(2014)二中民终字第09208号。

[4]案号:(2018)京01民终1735号。

分类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