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近期实践要点——如何认定外方单位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国务院于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人遗条例》”) 生效至今已逾三年。《人遗条例》旨在规制中国境内与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有关的所有活动,包括从上游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采集与保藏,到下游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及其衍生信息的利用与对外提供。针对过往三年《人遗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与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有关的常见问题,负责监督与管理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实践活动的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为“科技部”)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2022年4月15日发布了两篇官方问答,即《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常见问题解答(系列问答二)》。

基于《人遗条例》与两篇官方问答,并结合我们的实务经验,我们将通过两篇系列文章总结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实践中与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有关的若干实践要点。本系列文章的上篇主要着眼于解析如何认定可能参与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活动的相关方(尤其是“外方单位”),而下篇则将重点关注如何认定《人遗条例》中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一、“外方单位”的认定标准

《人遗条例》第七条规定,外国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同时,《人遗条例》进一步规定,外国组织及外国组织、个人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利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相关活动的,应当经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为“人遗办”,其为科技部的内设机构,负责办理人类遗传资源相关的审批和备案事宜)批准或者备案,并应当始终与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以下简称为“中方单位”)合作。

根据《人遗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方单位”包括外国组织和外国组织、个人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基于我们的实务经验,长期以来,实践中只要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存在外资(无论是由外方股东直接持有或间接持有),该公司就可能被人遗办认定为外方单位。此外,境外实体通过VIE架构实际控制的境内公司同样也可能被认定为外方单位。

2022年3月21日,科技部发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征求意见稿》”),旨在确保《人遗条例》各项规定的进一步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通过细化“实际控制”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了外方单位的范围。根据《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的规定,“实际控制”的情形包括:(一)境外组织、个人持有或者间接持有机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份、股权、表决权、财产份额或者其他类似权益;(二)境外组织、个人持有或者间接持有机构的股份、股权、表决权、财产份额或者其他类似权益虽然未达到百分之五十,但其所享有的决策机构表决权或其他权益足以对该机构的决议或对该机构的决策、内部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三)境外组织、个人通过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足以对机构的决策、经营管理等重大事项施加重大影响;(四)科技部认定的其他情形。

基于《征求意见稿》的上述规定,如果一家境内实体的境外资本比例低于百分之五十且(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境外股东未参与该境内实体的经营管理;或者,一家境内实体由一个或者多个中方实际控制人控制,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公司股权结构中可能存在境外实体,似乎均不会落入《人遗条例》中“外方单位”的范畴。然而,鉴于《征求意见稿》尚未生效,我们建议持续密切关注立法进程以及科技部在实务中的判定实践。

二、向关联公司提供样品或研究报告

外资药企通常可能会在中国境内拥有多家关联公司,且各关联公司的功能一般也各不相同。实践中,基于各种原因,外资药企作为外方单位可能需要向同属外方单位的关联公司共享某些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的样品(即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或研究报告(即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以供未来研究使用。如果在经批准或备案的国际合作科学研究项目(特别是临床试验)申请文件中,某关联公司未被登记为相关合作方或其他第三方,那么外资药企在向其提供样品前应当注意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即在取得相关批准或备案后,方可向该关联公司提供样品或研究报告;如果仅提供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不涉及样品的,可以单独办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或开放使用备案。

三、向外国许可方提供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是否应向人遗办办理备案手续

在许多药品license-in/out交易中,许可方通常会要求被许可方提供在其许可区域内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SAE, Serious Adverse Effect)的报告及相关信息,以符合许可方所在司法管辖区的药物警戒要求。根据《人遗条例》的相关要求,如果SAE报告中包含任何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则被许可方向外国许可方提供此类报告前应当向人遗办备案。不过据我们所知,实践中仅有少数公司向人遗办提交了提供此类SAE报告的备案申请。

根据科技部于2022年4月15日在官网上发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常见问题解答(系列问答二)》,临床图像数据(如B超、CT、PET-CT、核磁共振、X射线等影像数据,介入、眼底镜、内窥镜、皮肤镜、病理诊断等图片数据)、不涉及人群基因研究的临床数据(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生化等一般实验室检查信息,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问卷信息,影像学/图片结果数据等),无需进行人类遗传资源数据信息对外提供或开放使用备案。上述对于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范围认定与《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原则一致,即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仅包括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人类基因、基因组数据等信息资料。相较于《人遗条例》对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笼统定义(即“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数据等信息资料”),上述解答和《征求意见稿》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范围进行了限缩,使其更为明确和清晰。因此,如果《征求意见稿》按现有规定生效,大多数向外方单位提供SAE报告的情况将不再需要备案。

 扫码下载文章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第一千零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给国家造成损失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门、机构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磋商,要求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磋商未达成一致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们建议作出如下修改。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6/19

前沿观察
哥伦比亚作为拉丁美洲重要的自然资源国之一,矿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贡献了大量的出口收入和就业机会。哥伦比亚已探明并开采的矿产达211种,其中煤炭、黄金、铜、镍、祖母绿等储量尤为突出。根据哥伦比亚国家矿业局数据,其煤炭储量达6800万吨,出口占矿业总出口的65%;黄金储量位居拉美第三,2024年产量达7吨;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祖母绿生产国,年产量近9亿克拉。此外,哥伦比亚镍矿资源丰富,储量达460万吨,在拉美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铜、镍等关键矿产需求增加,哥伦比亚凭借其丰富的矿业资源和开放的投资环境,成为国际矿业资本的重要目的投资地之一。 中哥两国在矿业领域的合作也迎来新契机。2025年5月14日,中国与哥伦比亚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 ,深化在经贸投资、可持续发展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这一合作框架为中国企业参与哥伦比亚矿业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助力哥伦比亚优化矿业产业链,提升矿业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哥伦比亚政府于2025年5月启动17个铜矿区块的拍卖,旨在减少对外国铜矿供应的依赖,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本文将对哥伦比亚的外商投资制度、矿业投资监管制度以及环境制度进行介绍,对投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提示,供有意赴哥伦比亚进行投资的企业参考。公司与并购-跨境投资和并购-能源与自然资源,工程、能源和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

2025/06/18

前沿观察
根据美国版权局(U.S. Copyright Office)介绍 ,其正在开展一项关于人工智能(AI)引发的版权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旨在梳理现行法律体系的适配性,识别未决争议焦点,并为国会决策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逐步展开,为我们揭开了AI与版权法交织的复杂法律图景。 2023年8月20日,美国版权局发布调查通知(Notice of Inquiry),随后分别于2023年10月30日和12月6日设定首轮书面评论和回复评论的截止期限。截至2023年12月,美国版权局共收到超1万份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美国版权局以三部曲形式发布《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ort)系列内容(请见下图)。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争议解决-商标和版权,人工智能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