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行政与刑事处罚概览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在全球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变化、国内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当前操纵证券市场犯罪问题仍较为突出。2021年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查处证券违法犯罪案件要坚持“零容忍”方针,依法从严从快查处操纵市场等重大违法案件。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作为证券违法犯罪中的典型高发类型,对其处罚情况进行系统性数据统计,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与分析该类行为。本文将从案件数量与分布情况、案件获利金额及处罚情况、涉案主体、行为类型等方面,对操纵证券市场行政处罚与刑事犯罪案件情况展开分析,供相关市场主体参考。

一、 行政处罚概览

1. 案件数量与年份分布

自2017年至2023年8月,公开渠道查询到操纵证券市场行政案例共计119件。其中2017年至2018年呈现高发态势,2018年34件达到峰值;自2018年之后,案件数量呈现波动趋势,2019年共计14件,2020年共计11件,2021年共计16件,2022年共计14件,截至2023年8月,共计9件。

2. 涉案操纵类型分布

从操行类型来看,操纵证券市场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交易型操纵,共有102件行政案例;虚假申报操纵次之,共有37件;信息型操纵案件较少,仅有5件。

3. 违法所得及亏损情况分布

从违法所得数额来看,亏损1亿元以上的共计12件,占比12%;亏损0-5000万共计10件,占比9%;违法所得数额0至5000万元的共计63件,占比       61%;违法所得数额在5000万至1亿元的共计11件,占比10%;违法所得数额1亿元以上的共计9件,占比       9%。另有14件未认定具体违法所得。   

4. 行政处罚罚款数额情况分布

从行政罚款数额来看,罚款500万元以下的共计54件,占比45%;罚款500万至5000万元的共计37件,占比31%;罚款5000万至1亿元的共计13件,占比11%;罚款1亿元以上的共计15件,占比13%。

5. 行政处罚非金钱处罚情况分布

从行政处罚是否受到非金钱处罚来看,受到非金钱处罚的案件共有23件,占比19%;未受到非金钱处罚的案件共有96件,占比81%。

6. 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情况分布         

从行政处罚是否没收违法所得的情况来看,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共80件,占比67%;未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共39件, 占比33%。

7. 行政处罚人员职务/身份情况统计

从行为人职务、身份来看,在操纵证券市场行政处罚案件中,实际控制人成为被处罚的“重头戏”,涉及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的行政处罚共33件;涉及投资总监(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的共计3件,涉及总经理的共计7件,涉及到其他股东的2件。

二、 刑事犯罪概览

1. 案件数量与地区分布情况

1997年《刑法》第182条首次规定了“操纵证券价格罪”; 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罪名进行了修改,将操纵证券“交易价格”修改完善为“证券市场”。从案件数量来看,自1999年至2015年,公开的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案件数量维持在每年1件左右,案发率较低。自2015年开始案件量呈现递增态势,其中2017年6件达到峰值,之后案件量有所回落。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多数案件分布在上海市,其次为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湖北省、四川省也有涉及。

2. 案件获利金额及处罚情况

对操纵证券市场罪(主犯)判处的主刑以有期徒刑为主,有6件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未缓刑);有4件被判处3-5年有期徒刑;有8件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仅有1个案件被单处罚金;有7件被判缓刑。

对操纵证券市场罪(主犯)判处罚金案件共检索到26件,其中被判处罚金100万元以下的案件量占比达到50%,另外50%中,被判处罚金100万元至1000万元及1000万元至1亿元的相对较多,未被判处罚金的以及被判1亿元以上罚金的仅各有两件。

在公开渠道检索到的案例中,只有17个案例注明了违法所得数额。其中10件获利金额在1亿元以上,数额最高的可达98.61亿元;6件获利金额在5000万元以下;另有1件亏损0-5000万元。

3. 涉案主体

在公开渠道检索到的处罚案例中,仅有20个案例注明了涉案人员职务、身份。其中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涉案最多,共计7件;投资总监(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共计5件,总经理共计4件,其他员工共计3件,行政机关负责人1件。

4. 行为类型

在行为类型方面,随着证券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深度发展,监管机构对市场操纵的打击力度也在同步加强;传统的操纵手段既容易被侦破识别,也不能满足操纵者的逐利心理,行为人转而借助新型行为手段实现操纵市场的目的,操纵证券市场类型愈发多样化。但当前仍以交易型操纵为主,信息型操纵为辅,其中交易型操纵共有19件;信息型操纵案件量次之,共有8件。由于虚假申报操纵和利用技术优势操纵是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公布后才入罪的新型行为类型,因此案件数量较少,分别为2件和1件。2020年3月30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唐汉博等操纵证券市场案作出裁判,这是我国首例虚报申报型操纵证券市场罪。

本文对操纵证券市场处罚情况进行了系统性数据统计。市场主体、特别是被处罚的重点,应关注当前从严查处操纵市场的态势,建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防范、降低行政及刑事风险。后续文章将围绕操纵证券市场涉及的其他问题展开。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