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述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经历了早期探索、制度建设和创新发展数个阶段后,紧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全球国际化力量的一部分。中国企业的出海,有些是应对大国博弈的供应链攻防战,是新时代长征反围剿,更多的则是逐渐成熟和自信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在全球视野下主动战略布局、重塑供应链、提升竞争力、更全面融入世界。
相较于已多年征战南北东西的大型央国企巨轮,中国的中小企业,尽管胸怀四海之志,很多仍是初次身临陌生海域。有的望洋兴叹,海岸线太长,想去的地方太多,不知从何起步;有的随风启航,随浪起落,漂到哪里算哪里,目的性不强;有的全局在胸,远景在望,但困于先后、主次、轻重、取舍不明。
本系列境外投资文章以法律为主视角,从出海战略布局规划、架构搭建、国别择选、出海经验谈等方面,为出海远征的中国企业提供管窥之见,以期能协助中国企业谋定后动、行稳致远。
一、缘起
之所以动念写企业出海投资布局,起因是注意到中国企业关注点的升级。与以往直奔主题让我们协助收购某国某企业、在某国设立或合资某企业/工厂、与某企业签署具体的跨境合作或技术许可协议等情况不同,近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出海整体布局、中长期规划的战略角度来寻求一臂之力。
这一可喜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企业家们在出海、全球化的实践中,眼光已不仅局限于一城一池的战役和具体实操技术细节,而是逐步延展视野,关注更大的地理空间、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多元的出海内容、更灵活的出海模式,还意味着企业家们对出海布局与企业升级、转型、做大做强、后续资本市场安排等战略的兼容性有了更深入、更成熟的思考。
二、兵法丨出海战略布局
如何做战略规划和管理,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学说和模型工具,各有侧重点和适用范围。各家企业愿景和目标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处行业不同、实力和资源不同、出海面临的地缘政经情况不同,直接套用某一模型或多或少有不切题之处。
出海如用兵,商场如战场。作为探讨,我们不妨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尝试借鉴孙子兵法来做为出海战略布局的基础思考框架。
孙子兵法中,用兵有五大要素:一曰道(政策、人心向背),二曰天(天时),三曰地(地利),四曰将(将才、人和)、五曰法(军法、制度)。此外,有战(任务),兵之道(方法),庙算(战略筹划),胜败(目标),用兵之费(财资)。
图1 孙子兵法与企业出海
在当下阶段做出海战略布局规划(庙算)时,可以参考兵法,纳入一下主要要素:
- 道:政策。出海政治经济背景,了解和回顾企业出海的政策和发展阶段
- 胜:目标。企业出海的目的、阶段性目标,高阶理想、愿景、使命。目标统领其他要素
- 战:任务。出海做什么、输出什么、什么定位,境内外法律对希望做什么是什么监管态度(鼓励、允许、限制、禁止)
- 地:地利。出海目的地,全球区域、国别、城市的分析、比较、选择
- 天:天时。何时启航,航期,何时返航,短中长期规划,行程节奏
- 将:人和。谁决策、派谁出海、本地化人才、与谁同去
- 兵道:方法。出海模式、架构搭建
- 法:制度。出海、境外投资运营的各项制度、合规指引、应急预案,境内外适用性、兼容性
- 费:财资。投资规模、融资信贷、负债率、全局全周期财务成本
让我们试着来逐一解析。
三、庙算丨战略布局:出海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多算胜、少算不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面对当今世界形势,企业不仅要出海,更需要高质量出海。出海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行业情况、国际政治、经济、监管、合规等多角度纵观横览,知己知彼,量体裁衣,设计、整合、打磨出适合于自身的出海规划。
国内国外一盘棋,局部整体兼容,短中长期计划兼顾。
成竹在胸,再去画具体的枝干、叶片,先后,轻重,虚实,更有章法。谋定后动,一着一着,稳稳投下好棋子。
此外,企业在出海前制定完善的出海战略规划,合规进行项目决策,确定投资方向,把控风险,亦是我国企业出海投资监管法规所提倡和要求的。对于国企,国资监管要求企业在境外投资时遵守境内外法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而中央企业需要依据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自身战略规划制定国际化经营规划,明确重点区域、领域和项目。
四、道丨政策:中国企业出海政策及发展
先来看一组出海投资统计数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计1,772.9亿美元,同比增长8.7%。中国已连续12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连续7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三,对外投资大国地位日益稳固。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究其原因,中国企业的成功出海离不开中央政策历年的支持,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即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融入世界,通过“走出去”逐渐强大、走向世界中心的历史。
自1979年国务院提出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允许“出国办企业”,到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走出去”的战略方针,中国加入WTO,逐渐全面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再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国家践行了“走出去”的战略部署,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着手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足够的力量支持,构建了良好畅通的出海渠道。
政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国家发展的情况及平衡各方因素后进行不断探索、调整的,并形成了于当时最有利对外投资的政策方针。中国企业出海的政策大致经历了早期探索、制度建设和创新发展等三个阶段。
图2 企业出海政策发展
(一)早期探索阶段(1979年至1999年)
1979 年,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允许部分贸易企业到与进口国不存在贸易壁垒的第三国投资兴办企业,即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予以确定,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
- 前期阶段:我国对于对外投资持谨慎态度,对企业出海的审批、国有资产的转让有严格的限制
-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积极地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 1995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提出为经济转型及企业出海奠定了基础
-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共中央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厂。自此“走出去”战略雏形开始形成
总体而言,此阶段我国对于出海对外投资仍然是探索性的,投资主体资格不断放开,对外投资审批方式和外汇限制有所调整但整体较为严格,税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双重征税问题有了初步解决的尝试。
(二)制度建设阶段(2000年至2012年)
此阶段国家相关政策为我国境外投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的战略部署
-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 2012年:十八大指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与此同时,企业出海投资的相关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 对外投资项目审批方面:项目由审核制调整为核准制,审核权限部分下移,审核流程逐步简化。并于2009年进一步确立了对除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对外投资项目以外,均实行项目备案管理的制度要求,对外投资项目审批进一步放宽
- 外汇管理方面:放宽了境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要求,相继取消了企业用汇额度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两项限制,满足企业出海对外汇的需求
- 财税政策方面:就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税收抵免制度、扩大税收抵免的范围,积极实行境外所得税收减免,为企业出海提供了有力的税收优惠支持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创造性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当前阶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发展方向,国家为企业出海投资不断提供新的政策、制度便利。在企业出海投资审批方面,国家鼓励企业有序进行出海投资、建设,同时加大了对出海企业质量的管控,对企业出海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查,控制非理性出海。从财务管理和财税方面也陆续创设新政,共同提升企业出海的质量。
在此政策背景和基础上,中国企业积极出海、开拓国际市场,逐渐开拓创新反哺经济发展的双向良性局面。
五、胜丨目标:愿景驱动、目的导向
出海的驱动力来自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在出海战略布局这个企业内部的顶层设计里,如何布局、做什么、在哪里做、怎么做、走多远、走多久、走多稳,都取决于此、服务于此。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由低到高几个层次: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对由企业家掌舵的企业来说,其实也可类比。
千企千面。每个企业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出海的源动力也不同。有的是为了出海求生存;有的是为了更多的盈利;有的是为了拓广企业基因和文化;有的是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兼济天下,不一而足。
无论如何千差万别,落实到战略布局里,是要明确本企业出海的愿景、使命,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明确是否单一目的或综合目的。
我们在此示例一些企业出海的具体目标,有主动、有被动,有前瞻、有防御。供参考借鉴、拓展思路:
- 走出去和全球化战略目标
- 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目标,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方针部署,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 提升经营水平: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的鼓励、号召“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 享受支持政策:享受国内和目的国对境外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信贷支持、审批便利
- 汲取前沿管理智慧:全球汇聚了众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与模式,为出海企业提供学习与借鉴契机
- 能力外溢:国内市场竞争加强、需求饱和,主动开拓全球新市场,进行资源匹配,产能重塑
- 全球优化资源配置
- 人才战略:贴近行业人才聚集地,人才在哪里,就在哪里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和凝聚更多人才
- 技术创新:贴近技术发源地,如硅谷,印度班加罗尔
- 自然资源:贴近自然资源所在地,例如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俄罗斯、委内瑞拉;锂矿丰富的拉丁美洲
- 消费市场:新兴地区发展需求迅速,发达地区产品消费结构成熟,接轨新市场、发现经济新活力、挖掘市场新潜力
- 提升效率:综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确定最优生产地
- 供应链优化:优化供应链战略,提高端到端供应链的竞争力
- 提升品牌竞争力
- 探索新天地:立志做专业细分领域国际化隐形冠军,主动出击寻找新市场,或接受外国招商引资邀请,顺势来到更广阔的天地,用好当地政策、资源和人才
- 扩大品牌影响力:赋予品牌于全球传播和获认可的契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 竞争攻防: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地理版图或加强资源配置,与国内外竞争对手在国际舞台上发起新一轮进攻或进行防御战
- 成本驱动
- 制造基地:降低土地、人工、税收成本,现地销售、消费,辐射周边
- 销售基地:以当地设厂供应本地、以当地为基地出口到区域腹地、周边国家
- 物流成本:贴近下游目标客户、主要原材料供应地
- 关税政策:为了利用相对有利的关税阶梯差,为了获取第三国产地证明,随消费大国关税政策的调整,产能布局在全球东奔西跑,流动作战。例如家电、家具、家居类成品制造企业将生产线移至墨西哥,汽车、服饰、五金到越南、泰国、孟加拉、土耳其,光伏产业来到马来西亚,以在当地制造、采购环节中带来足够的增加值
- 分散经营风险
- 区域转移: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制裁风险、战争风险,调整境外区域分布或进行“X国+1”的布局备份
- 合作方多样化:调整被制裁的供应商、合作方
- 下游牵引
- 随链主转移:零部件企业为原产地要求出海迁移,跟随需进行本地采购的下游企业联动出海,上游供应商追随链主龙头
- 随客户出海:客户到哪里,金融、物流、咨询、中介跟随到哪里
限于篇幅,出海战略布局中的其他关键因素将在后续篇章中陆续介绍。敬请关注。
本文不代表金杜律师事务所对有关问题的法律意见。任何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做出的作为和不作为决定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应该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