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新公司法专栏(一):股东欠缴出资时董事会的法定催缴义务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争议解决与诉讼-商业纠纷

【专栏导言】

2023年12月29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简称“新《公司法》”)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深度重构的现代化公司法在资本制度、公司治理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的、体系化的改变,势必给全社会,尤其是约5000万家现存公司以及未来所有新设公司,带来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公司法》时代,按新法要求规范行为,迅速学习并学好新《公司法》是当务之急。鉴于与新《公司法》配套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新法,尤其是对缺乏细化规定的相关实务场景如何应对,值得探讨。为此,我们特以专栏形式推出系列文章,针对重要制度,解读条文,分析疑惑,探究应对。

本期文章我们将关注新《公司法》的新增制度——股东欠缴出资时董事会的法定催缴义务

一、新规及立法背景

1. 新规

新《公司法》在第51条第1款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增制度,明确要求董事会对股东的出资情况进行核查,一旦发现有未按期足额缴纳情形的,要启动催缴程序。

新《公司法》第51条第1款  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董事会应当对股东的出资情况进行核查,发现股东未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的,应当由公司向该股东发出书面催缴书,催缴出资。

2. 立法背景

现行公司法并无此规定。

新增该制度的实务背景是,当股东出资存有瑕疵时,虽然公司有权要求股东补缴,但由于公司是法律拟制的人,如果缺乏明确的负有义务的内部主体来具体推动和落实,可能会出现事前监管不力、只能事后追责的局面,不利于资本充实原则的落实。

在此实务背景下,2011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三)》”)曾对该制度进行了第一步谨慎的探索,在第13条第4款中规定增资情形下董事、高管负有催缴义务。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斯曼特案”再审判决[1],在个案中尝试将司法解释扩张适用至公司设立出资阶段,迈出第二步探索,并引发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本次公司法修订,在过往实践基础上明确规定了董事会催缴制度,迈出更为重要的质的一大步。该新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明确义务主体、强化董事责任的方式,使得资本充实原则得到进一步保障。

二、新规适用的疑问和探讨

一方面,对新《公司法》的学习与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立法难以对具体的实际操作细节作出全面规定,而配套司法解释的出台还需要一段时间,且即使司法解释出台也不可能回应所有实务问题。因此,对新《公司法》第51条第1款的适用,仍有不少要点甚至疑问值得关注与探讨。

1. 催缴义务人是董事会还是董事?

催缴义务的承担主体是公司内设机构董事会,而非某个董事个人。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在探索该制度的第一次尝试中,曾将义务主体确定为董事个人。在新《公司法》出台过程中,关于承担出资核查、催缴义务的主体究竟是董事个人还是董事会,亦曾有不同观点。[2]最终,新《公司法》选择将义务主体确定为董事会而非董事个人的原因包括,由董事会这一公司机关承担催缴义务、行使催缴职权,能有效避免在多元义务主体情形下易产生的责任落实不到位、互相推诿等问题。

另,就此问题在实践中还需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董事个人的催缴行为不能代替董事会履行催缴义务。因为,负有催缴义务的董事会是内设机构,其机关意志必须通过集体决议等程序来形成,无法由某个个体代替。

需要提示的是,根据新《公司法》第75条,规模较小或者股东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仅设一名董事,并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因此,对于不设董事会、仅设一名董事的公司,履行催缴义务的主体在形式上似乎是一位董事,但其本质上行使的仍是董事会的职权,而非以董事个人身份催缴。

第二,催缴义务人和催缴主体不同。新《公司法》第51条第1款同时还规定,“应当由公司向该股东发出书面催缴书”,故虽然负有催缴义务的主体是董事会,但最终作出催缴意思表示的仍是公司,即对催缴义务人与催缴主体进行了区分。

2. 催缴义务人是否包括高管?

催缴义务人不包括高管。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在制度探索中曾将高管和董事一并列为催缴义务人。本次新《公司法》修订时,首先将高管与董事区别对待,将高管从催缴责任中解放出来;然后在董事责任的范畴内,进一步将催缴义务人由董事个体调整为内设机构董事会。

3. 催缴是否仅针对设立出资情形?

我们理解,不限于设立出资情形,还应包括增资、非货币出资不实、抽逃出资以及出资期限加速到期情形。

(1)增资情形应催缴

第一,第51条第1款对催缴情形的表述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股东未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该表述未将催缴情形限定在设立出资阶段,增资阶段也理应包括在内。

第二,新《公司法》第228条第1款就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股东认缴新增资本的出资,依照本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缴纳出资的有关规定执行”。据此,股东在增资时没有实缴到位,董事会也应当催缴。

(2)非货币出资不实、抽逃出资情形应催缴

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理解,非货币出资不实、抽逃出资均属于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对公司利益的损害不弱于自始未出资的情况,董事会在该等情形下亦应承担催缴职责。

(3)加速到期情形应催缴

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理解,在新《公司法》第54条确立出资期限加速到期制度的情况下,当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往往说明公司已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基于信义义务的要求,董事会应当建议股东提前缴纳出资以解决财务危机。[3]

4. 催缴前是否要开会决议?

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理解,原则上应开会决议。董事会作为公司内设机构,作出任何意思表示,必须通过开会决议等形式体现董事会的集体意志,催缴出资也不例外。

5. 催缴决议时关联董事是否应回避?

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理解,关联董事原则上应当回避。

根据新《公司法》第185条的规定,催缴决议不属于关联董事必须回避的决议类型。但我们认为,催缴决议与该条所规定的关联交易等决议本质上并无不同,如关联董事不回避,则催缴决议可能因利益冲突而难以作出,从而架空催缴与失权制度。因此,从催缴、失权制度有效落实的角度出发,关联董事回避有其合理性。如果因关联董事回避导致能够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人数不足三人,可参照新《公司法》第185条的规定,将催缴事项提交股东会审议,即可视为董事会已尽责。

6. 催缴书应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仅明确规定了催缴应以书面催缴书的形式完成,但就催缴书应记载哪些内容,并未予以明确。我们理解,从避免纠纷的角度,催缴书应尽可能要素齐全,至少应当包括股东的姓名或名称、认缴的出资及期限、尚需缴纳的出资、公司收取出资款的银行账号等。

7. 催缴书是否以及如何设置宽限期?

法律明确规定,董事会可自行选择是否在催缴书中设置宽限期。我们理解,董事会有权要求欠缴出资的股东立即出资,从督促股东尽快完成出资的角度出发,可以不设置宽限期;如设置宽限期,从勤勉尽责的角度出发,宽限期不宜设置过长,避免被认为没有实质履行催缴职责,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三、实务合规建议

结合前述分析,对董事会如何履行催缴义务的实务操作应提高合规要求,尽可能避免风险和纠纷。

1. 保障董事会必要的履职条件

根据新《公司法》落实董事会催缴义务的要求,有必要保障董事会核查出资、催缴的履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在公司章程或其他文件中明确提供规范支持。

2. 全面核查股东出资,应催尽催

基于前述分析,董事会应当催缴的情形不限于设立出资,还应包括增资、非货币出资不实、抽逃出资以及出资期限加速到期情形。因此,董事会应当全面、从严排查股东出资情况,只要发现出资瑕疵可能的,应当及时催缴。

3. 从严履行催缴程序

鉴于新《公司法》对具体的催缴程序规定不明,我们理解从强化合规、避免争议的角度,应当从严履行催缴程序。

4. 载明催缴书的核心要素

如前所述,催缴应以书面形式作出,且原则上应载明股东的姓名或名称、认缴的出资及期限、尚需缴纳的出资、公司收取出资款的银行账号等核心要素。

5. 合理设置宽限期

如设置的宽限期超过60日,原则上不宜过长,且同步应就该宽限期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说明。

6. 重视过程留痕

完成催缴后,应当妥善保管催缴决议、催缴书影印件、送达凭证等,作为董事会有效履职的依据,也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留存必要证据。

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前述探讨,帮助大家快速理解新《公司法》第51条第1款董事会催缴义务的核心要点以及实务难点,并对可能出现的适用疑问构想初步的应对方法。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虽然催缴义务人已经明确为董事会,但是根据新《公司法》第51条第2款,董事个人仍有可能因为股东欠缴出资引发的催缴事宜承担赔偿责任。究竟哪些董事、在什么情形下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呢?相关的规定以及实务要点,亦亟需探究。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重点关注怠于催缴情形下董事的赔偿责任,敬请关注!

感谢实习生李鸿昊对本文作出的贡献。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再366号案。

参见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重点热点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第109页。

参见蒋大兴:《论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商业逻辑——股东/董事作为履行者与监督者责任之差异》,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2年第6期,第51至52页。

参考资料

  • [1]

    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再366号案。

  • [2]

    参见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重点热点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第109页。

  • [3]

    参见蒋大兴:《论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商业逻辑——股东/董事作为履行者与监督者责任之差异》,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2年第6期,第51至52页。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在各国的专利审查过程中,评价权利要求是否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需要进行详尽的文献检索,根据找到的对比文件判断该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于对比文件能否认定为现有技术,这一认定对于专利授权和无效而言非常重要。前不久,笔者收到一个提问:专利申请通过巴黎公约途径进入美国,其申请在先、公开在后的优先权基础专利是否构成现有技术影响其他在后美国专利申请的新创性?相信这也成为许多申请人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美国发明法案》(America Invents Act, AIA)的相关规定,探讨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影响。知识产权-专利

2024/11/28

前沿观察
2024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经审核后,认可金杜担任某被制裁企业的合规监管人(Compliance Monitor)。被制裁的是一家水利工程行业的国有企业,该企业在2018年投标时提交了不真实的业绩证明,亚行认为其构成欺诈,因此对该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做出取消投标资格4年的制裁决定,如果企业完成合规整改等义务则最早可以在制裁决定生效3年后申请解禁。在制裁期限内,企业需聘请合规监管人,对其合规整改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亚行汇报。争议解决与诉讼-合规调查及公司治理,金融机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

2024/11/27

前沿观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出海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全新的海外税收挑战。如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集团整体税负成本;如何优化供应链、构建境内境外公司关联交易安排;如何提升企业税务合规,避免重大税务风险,都是在海外投资中常见的税务问题。 为更好助力企业海外发展战略,我们特推出企业出海税务指南系列文章,对出海企业海外投资架构搭建、业务规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涉及的税务规划进行探讨。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境外控股架构搭建中的税务考量。税务-税务合规及税务筹划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