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京津冀地区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速览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合规业务税务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办公室、天津市税务局办公室以及河北省税务局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地区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以下简称“清单”),针对在京津冀地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当事人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部分税务事项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此次的清单很好地体现了“柔性执法”的理念以及“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建议京津冀地区的纳税人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可能面临税务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比照清单判断有无适用的可能。

一、清单主要内容

清单共包括五项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税务事项,我们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如下的介绍和简要解读:

1. 不予采取阻止出境强制措施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了“阻止欠税人出境”的情形,即“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阻止欠税人出境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6〕216号)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出境限制的标准,原则上“个人欠税3万元以上,企业欠税20万元以上的”,税务机关可函请公安机关实施边控。

近年来,税务机关将阻止欠税人出境作为联合惩戒的手段之一,在促进纳税遵从、提升纳税信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税务机关通过阻止出境的方式完成欠税追征的报道也屡见报端。此次清单列明,对于欠税3万元以下的自然人,以及欠税2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不予采取阻止出境强制措施,实际上是对国税发〔1996〕216号文件限定标准的进一步明确。

2. 不予采取划拨存款,拍卖或者变卖其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强制措施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期缴纳税款或者纳税担保人未按期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规定[1],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或解缴税款,如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划拨银行存款、拍卖变卖财产等强制措施。此次清单明确,对于“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已制定了还款计划且正在主动清偿欠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将不采取上述行政强制措施

我们看到《行政强制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属于中止执行的情形之一。可以说,清单这一条措施与《行政强制法》中止执行的规定是一脉相承的。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之后,市场经济主体正处于逐步复苏的过程中,资金难免紧张,清单这一措施给了“有心”但“无力”清偿税款的主体有序筹措资金清偿税款的机会,实际上更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款足额征收入库。

3. 不予采取扣押商品、货物的强制措施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缴纳;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此次清单明确,对于“存在欠缴核定税款,但无逃避纳税义务的主观故意,且有正当理由的”将不予采取扣押商品、货物的强制措施。

对于何为“正当理由”,清单并没有具体说明,纳税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税务机关积极沟通争取不采取相关的强制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措施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未办理税务登记及临时经营的纳税人,无法扩大适用于全部纳税人。

4. 不予采取加处罚款的强制措施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行政机关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此次清单明确,对于“无逃避缴纳罚款的主观故意,且未缴纳罚款在3000元以下的”,不予采取加处罚款的强制措施。

按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加处罚款本身属于行政强制方式之一,但属于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方式。对于无主观故意并且金额不大的加处罚款,如果采取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确实不宜一概适用行政强制。

5. 不予采取冻结存款的强制措施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赋予了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存在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财产或者应税收入的迹象时,对其采取冻结银行存款等税收保全措施的权利。此次清单明确,对于“纳税人账户余额不足2000元的”,不予采取冻结存款的强制措施

我们知道,《税收征收管理法》本身就规定“不得对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此次清单对于纳税人小额资金不予采取冻结存款的强制措施虽然并非源于该规定,但体现出的权利保障的内在逻辑完全一致。

二、我们的观察和理解

近年来,在深化税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税务机关积极探索税务“柔性执法”新方式,针对一些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涉税违法行为采用非强制性的执法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同时,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下,税务机关不断加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推进区域间税务执法标准统一,此次清单的发布是继《京津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京津冀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等文件后的再一次有益尝试。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我们期盼更多省市税务机关制定出台类似规定,也希望“柔性执法”、“区域协同”等理念可以体现在更多的税务执法领域,构建更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扫码下载文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

参考资料

  • [1]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