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迎来新时代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作者:陈兵(合伙人) 杨玥(主办律师)

自2008年奶制品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发生之后,近十年来,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的监管体系持续发生着变革。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制度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变革,并将影响行业内的所有参与者。

自2018年1月1日起,新食品安全法中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配方注册制度开始全面执行。无论是在我国境内生产的还是通过一般贸易进口至我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前都必须获得配方注册证书。这项要求将影响市场上数以千计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将因为这一制度被淘汰出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零售[1]("跨境电商零售")渠道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在2018年年底前享受宽限期,直至新的政策出台。详述如下。

立法进程概述

新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4月发布以后,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体系在近3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和完善。至此,随着一系列实施细则的出台,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体系已经进入可实际运行状态。

尽管跨境电商模式下,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规则与发展与一般贸易仍存在显著差别,但通过跨境电商零售渠道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最终也将纳入配方注册体系。

下文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了与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制度相关的法规与通知。

配方注册要求

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制的关键点如下:

  • 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包括在境内生产或进口的产品,必须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药监总局")处进行配方注册;
  • 一家企业最多可以注册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配方配额");
  • 集团公司下的全资子公司可以使用集团公司的另一全资子公司已经注册的配方,条件为: (1)使用配方的子公司之前已有配方获准注册并获得生产许可,(2)使用配方的子公司有生产该配方所需的工艺、设备和设施,和(3)集团公司应当提前向食药监总局提交书面报告[2]

现状及发现

截止2018年1月11日,根据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的公告,共有134家企业,1000个配方通过食药监总局获准注册。其中,96家企业为境内生产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而38家为外国生产商。[3]

通过分析配方注册目录中的数据和信息,我们有如下发现:

1. 配方配额仅适用于单个公司而非集团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相关规定没有特别明确配方配额(3个配方系列,共9个配方)的适用对象是以集团为单位还是以单个公司为单位。换句话说,同一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是否各自独立享有配方配额?

根据食药监总局发布的配方注册目录,许多同一集团公司和其子公司均成功获得超过9个配方的注册。因此,可以确定,只要符合申请门槛,每一关联公司均独立享有配方配额。

2. "全部投入"或"留有余地"

在134家生产商中,有87家生产商注册了9个配方,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申请人用尽了自己的配方配额,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商还保留了一定配方配额以备后用。在这些用尽配额的企业中,36家生产商有着外资背景(包括外国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50家为纯内资企业。注册9个配方的公司大多数是知名品牌。

3. 国内品牌vs外国品牌

在获准配方注册的企业中,外国企业占28%,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品牌在行业中失去了主导地位。事实上,134家获准配方注册的生产商中,据初步统计,只有40%的生产商是纯内资企业(不含外商投资背景),而大约60%的生产商有着外商投资背景。[4]

4. 外国生产商的现场核查暂未严格执行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食药监总局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申请人,包括境外申请人开展现场核查。然而,开展境外核查的程序步骤如何尚不明确。

根据向食药监总局的匿名咨询,目前还没有实际开展过对境外生产企业的现场核查。鉴于当前食药监总局需要处理大量的来自经营者配方注册申请,批准时限紧张,这也不足为奇。只是,未来食药监总局将如何开展境外企业的现场核查尚未明了。

2018年1月1日后的可为与不可为

不可为

无论是在境内生产或通过一般贸易进口至境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配方注册,不能在中国境内分销或出售。例外情形讨论如下:

可为(例外)

(1)过渡期安排——根据2017年11月发布的新规定[5],境外生产企业2018年1月1日前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可在未获得配方注册的情况下进口并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2)跨境电商模式

与新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体制的稳步发展相比,跨境电商零售监管在过去两年的变化是过山车式的。随着婴幼儿乳粉配方注册的要求的提出,对于该等要求是否以及何时适用于跨境电商零售的问题出现了多次反复。

根据去年九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发布的最新政策,各项国内的产品注册要求对于跨境电商零售产品的适用宽限期将再被延长一年,即至2018年年底。这意味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可在未取得注册的情况下通过跨境电商零售模式向中国境内销售至2018年年底。这为那些还未取得注册的外国品牌提供了喘息的时间。

然而,尽管跨境电商零售的政策时常发生变化,我们预计宽限期将不太可能再次进行延长。考虑到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的申请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我们建议依赖跨境电商零售模式的外国婴幼儿乳粉配方品牌应当尽快做好注册申请的准备。


[1]指产品通过与中国海关相关联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产品直接从海外或中国境内保税区递送至中国境内消费者的销售模式。

[2]具体见食药监总局于2017年12月13日发布的《总局关于规范同一集团公司内全资子公司已注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使用事宜的公告》。

[3]根据食药监总局官网的公告。

[4]数据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的相关公司股权登记信息。

[5]食药监总局和质检总局于2017年11月7日发布的关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执行日期的公告。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