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新法速递——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规则梳理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引言

202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2〕18号,以下简称为“《涉外管辖规定》”)(将在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涉外管辖规定》对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做了大幅调整。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1月24日发布《全国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为“《涉外审判纪要》”),对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前沿疑难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以统一裁判尺度。虽然《涉外审判纪要》并非司法解释,不能直接作为裁判依据援引,但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在裁判类似问题上的一贯尺度和标准,在实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上述两文件出发,对近期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规则的新变化进行梳理。

一、调整级别管辖标准

此次新发布的《涉外管辖规定》中最大的亮点是在赋予各地中院与基层法院普遍的涉外民商事争议管辖权的基础上,明确了四大直辖市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4000万元及以上的涉外民商事案件,而其他地区中院则管辖诉讼标的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较之旧司法解释《关于明确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以及归口办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法〔2017〕359号文)中将全国各地区中院管辖范围分为四类,在每一类中又依据中院所在地不同划分为两档的规定,新发布的《涉外管辖规定》大大简化了分类标准,虽然标的额与国内民商事诉讼在中院级别管辖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但已经在原有的标准上大大提升。此外,《涉外管辖规定》还将曾经以集中管辖为原则,管辖权下沉为例外的局面改变为以管辖权下沉为原则,集中管辖为例外,使基层法院与中院获得了普遍的管辖权。

在高院的级别管辖方面,《涉外管辖规定》则延续并重申了2019年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调整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标准的通知》中确定的管辖标的额50亿元及以上案件的规定。在金额方面,涉外民商事诉讼与国内民商事诉讼相同。

因此,《涉外管辖规定》的出台不仅使当事人对法院管辖案件的范围有了更简明清晰的认识,还进一步回归了《民事诉讼法》第19条,以“基层法院管辖非重大涉外民商事案件”为原则的立法原意,做到在下放管辖权的同时亦兼顾不同地区的合理需求。

根据《涉外管辖规定》,我们将涉外民商事纠纷的级别管辖规则梳理如下图:

二、排他性管辖推定

在部分涉外诉讼中,当事人之间虽约定了争议应当交由某境外法院管辖,但部分当事人会以合同约定是“可以”而非“应当”交由某境外法院管辖为由,或者以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是“专属”或者“排他”管辖为由,主张管辖条款不具有排他性,不能排除与争议有关联性的境内法院对该案的管辖权,以达到将涉外诉讼提交至境内法院审理的目的。

在《涉外审判纪要》出台前,各地法院对此问题的态度并不一致。《涉外审判纪要》第1条明确了排他性管辖协议的推定:“涉外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签订的管辖协议明确约定由一国法院管辖,但未约定该管辖协议为非排他性管辖协议的,应推定该管辖协议为排他性管辖协议。”因此,当事人若欲主张管辖条款为非排他性条款,需要证明在管辖条款中明确约定该管辖是非排他性的,否则法院会“推定”该等条款为“排他性条款”。

结合《民事诉讼法》及《涉外审判纪要》中的内容,我们将涉外民商事纠纷的地域管辖规则梳理如下图:

三、原则上认可非对称管辖协议效力

跨境商事、海事合同中,当事人经常约定一方(通常是债权人)可以在多于一个司法管辖区内提起诉讼或仲裁,但另一方(通常是债务人)只可以在一个特定司法管辖区内提起诉讼或仲裁。这种协议被称为非对称管辖协议(asymmetric jurisdiction clause)。

非对称管辖协议在国际商事交往中被广泛运用,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灵活性,既提高了诉讼的可预见性,又有利于节约成本。但不同国家对非对称管辖协议的法律效力认定存在分歧,普通法系的司法管辖区总体上倾向于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认可非对称管辖协议的效力。

《涉外审判纪要》第2条明确了非对称管辖协议的效力:“涉外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签订的管辖协议明确约定一方当事人可以从一个以上国家的法院中选择某国法院提起诉讼,而另一方当事人仅能向一个特定国家的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以显失公平为由主张该管辖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管辖协议涉及消费者、劳动者权益或者违反民事诉讼法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因此除了特定例外情况,《涉外审判纪要》已原则上认可了涉外海事商事领域的“非对称管辖协议”的效力。

上海金融法院2021年度典型案例(2019)沪74民初127号案[1]中即体现了《涉外审判纪要》中的精神。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当事人在订立担保合同过程中并无欺诈、胁迫等行为,也不存在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显失公平之情形,担保方也不属于消费者或劳动者等需要特别保护的对象,因此认定该案中非对称管辖协议有效。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参与跨境交易的频率日益增长,所涉纠纷也逐渐增多。最高院近期出台的《涉外管辖规定》、《涉外审判纪要》等文件,适应了司法实践的发展,统一了裁判尺度,使当事人对法院管辖案件的范围有了更简明清晰的认识,对实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感谢实习生张潇、徐青岚对本文作出的贡献。

 扫码下载文章

上海金融法院(2019)沪74民初127号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与林某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民事判决书

参考资料

  • [1]

    上海金融法院(2019)沪74民初127号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与林某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民事判决书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2年8月修订后的《反垄断法》在纵向垄断协议下新增“安全港”制度,即“经营者能够证明其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低于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标准,并符合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的,不予禁止。”随后,当年公布的《禁止垄断协议规定(征求意见稿)》 中将该市场份额标准定为15%,但上述份额标准未能在正式出台的规定中予以保留。 经过三年的研究和论证,2025年6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禁止垄断协议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再次对纵向垄断协议下“安全港”制度的具体适用标准和条件予以细化规定。合规业务-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

2025/06/07

前沿观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是新时代完善企业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共8个部分、19条具体举措,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健全企业激励创新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体系、优化企业综合监管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统部署,重在以制度创新赋能企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培育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2025/06/06

前沿观察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地缘竞争与商业竞争环境中,无论是身处技术快速迭代浪潮中的科技型企业,还是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并持续投入全球研发中心与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或将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而为其选址,则需放眼全球,聚焦创新生态优越的国家和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24年7月5日刊登《2024年税务(修订)(知识产权收入的税务宽减)条例》(以下简称“专利盒”),对通过研发活动而创造的具资格知识产权,为其源自香港所得的利润收取5% 的特惠税率。专利盒创造的税率落差(一般税率为16.5%)将有助于形成研发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洼地”效应。 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国际联系、完善的法律体系与临近内地创新高地的地理优势,加上专利盒制度的推出,为内地研发型企业的技术出海布局提供了一个紧密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优势选项,或将推动香港呈现出国际科技创新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的集群效应。本文旨在解析选择香港构建全球研发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优势、提出基本构想、并就企业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其风险做出提示,供读者参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交易

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