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大模型(Large Models)时代下资本市场赋能AI企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境内A股上市重点法律问题之实证分析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证券与资本市场-企业境内外上市及再融资数字经济电信、传媒、娱乐与高科技人工智能

前言

2024年2月15日,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正式对外发布,仅需简单的文字指令,Sora就可快速生成一个长达60秒的高质量视频,视频的分辨率之高、内容之流畅均让人不由感叹。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现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文案创作、绘画海报到视频生成,从基础对话到智能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便捷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自2023年以来,迎着ChatGPT所带来的热潮,百度、字节跳动、三六零、商汤科技、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云从科技、百川智能等科技企业相继推出其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可服务于金融、工业制造、能源、政务、交通、教育等多个不同行业,应用于营销、创作、聊天、推理等多个场景,从而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步入大模型时代。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现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亦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为进一步优化大模型时代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2023年5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推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实现突破”、“加强自主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研发攻关”、“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等主要任务,并探索和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医疗、科学研究、金融、自动驾驶、城市治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2023年5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了“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全域全时场景应用”、“强化数据和人才要素供给”及相关的具体要求。2023年11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提出了“实施大模型智能算力加速计划”、“构建智能芯片软硬协同生态”、“语料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大模型示范应用推进计划”等重要措施。

一、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及企业上市概况

(一)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概况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1]及IDC[2]的相关研究分析报告[3],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为1,288亿美元,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540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027年预计增至4,236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26.9%;IDC同时预计,2027年中国AI投资规模有望达到381亿美元,全球占比约9%。

根据IDC的统计,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渗透度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互联网、金融、政府、电信和制造。[4]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5],截至2023年11月,国产大模型有188个,其中通用大模型27个,目前已有超20个大模型获得备案,大多数已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基于2200家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的关系数据量化分析表明,我国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19个应用领域。

(二)人工智能产业链分类及人工智能企业上市概况

1. 人工智能产业链

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是基础层,主要指计算平台和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持,包括AI芯片、云计算、传感器、数据类服务等技术;中游是技术层,指AI算法和技术,主要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与分析)、智能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分析决策及行动)等;下游是应用层,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具体场景结合研发的产品和服务,是人工智能产业的自然延伸,主要应用场景有医疗、交通、金融、家居、教育、安防等方面。人工智能产业链示意图如下:[6]

2.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上市概况

自2019年科创板开板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登陆境内资本市场;已上市公司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带来的融资便利性,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产品的研发。截至2023年12月末,涉及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境内A股上市公司已超过400家,业务领域上涵盖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上游基础层的人工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与制造,中游技术层及下游应用层的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

除境内A股外,港交所也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重要战场。2023年下半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第四范式、智能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出门问问相继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此外,截至2024年3月末,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企业声通科技等多家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已递交港交所上市的申请。

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亦提出了“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的措施,包括“加强与有关部门政策协同,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发挥发行监管条线合力,持续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进一步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发展”等。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我国的人工智能行业正在飞速发展。

二、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境内A股上市重点法律问题之实证分析

本文将从“持续经营能力”、“数据安全”、“科技伦理”、“核心技术”及“核心人员”五个核心角度出发,对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在境内A股上市审核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进行解析梳理,协助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直面上市时的挑战。

为方便阅读与理解,我们首先将后文将要涉及的问题整理相应的问题概览如下:

(一)持续经营能力

“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是境内A股上市的发行条件之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明确,“发行人业务完整,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在上市审核过程中需要重点证明自己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市场认可度、研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且不存在经营环境已经或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等对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

1. 境外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及应对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持续对我国多家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可能在原材料供应、投融资等多方面受到境外贸易保护措施的不利影响,在上市审核的过程中将引发监管机构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质疑,需要拟上市企业充分解释不存在经营环境已经或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等对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

2. 行业地位与商业化前景

拟上市企业为了强调自身的产品与技术优势,会在披露文件中重点渲染自身技术优势及行业内领先地位等。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这么简单,监管机构往往要求公司用具体依据来论证公司的行业地位与市场认可度,以说明企业并非经“粉饰包装”或“拼凑技术”的“伪科技”企业。

商业化与盈利能力一直以来是A股IPO审核的重要关注点。2024年4月12日发布的新“国九条”(即《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的要求。以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较为集中的上交所科创板为例,同日发布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的标准调整为“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同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亦提高了其对应板块的净利润、现金流、预计市值、收入等指标。对于尚未盈利的企业,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提出了“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的要求。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即基础层)、中游(即技术层)的企业而言,目前普遍存在高研发投入、盈利欠佳、长期亏损的情况,监管机构将重点考察其商业化前景及未来实现盈利的可能性。

3. 持续研发能力

持续研发能力的重要性对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监管机构会重点关注企业技术方案的长期发展战略,应对技术更迭和滞后的措施等。

(二)数据安全

数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胜负手,在一定意义上比算力更为稀缺。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在算法研发及相关人工智能系统搭建的阶段,可能通过训练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以实现模型训练以及算法精度、效果的验证;在客户使用发行人产品的过程中,亦存在发行人采集或处理数据的可能。近年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与实施,监管机构在上市审核中亦充分关注拟上市企业对数据的采集、管理、运用等是否合法合规。

(三)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方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在上市审核过程中的重点问询事项。2023年12月1日起生效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已经明确要求“从事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单位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无法胜任审查工作要求或者单位未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及无单位人员开展科技活动的,应书面委托其他满足要求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因此,对于拟境内A股IPO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如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结合最新规定的相关要求,对相关的内控制度建设予以完善并严格落实。

(四)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其核心技术的形成及稳定是境内A股上市过程中审核要点的重中之重。以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较为集中的上交所科创板为例,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4月12日发布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高了拟申报科创板上市企业在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发明专利数量的标准,足以说明监管机构对科创属性的严格要求。因此,对于拟申报科创板IPO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更应当凸显其“硬科技”特色及科创属性要求,充分论证其符合板块定位。

在这里我们从主要知识产权的形成、主要知识产权的状态及海外发明专利三个角度展开,分别解析几个问题的关注要点和注意事项。

1. 主要知识产权的形成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使用的知识产权主要来源包括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委托开发、受让取得、授权使用等,监管机构对不同取得方式的关注各有侧重,但核心还是要确保发行人自主、独立、完整地拥有核心技术,能够依靠核心技术持续稳定经营。

2. 主要知识产权的状态

除了知识产权的形成方式外,监管机构也同样关注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及是否可以持续稳定地使用这些知识产权,确保核心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使用过程中不存在纠纷或障碍。

3. 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知识产权保护日趋严格的环境下,包括人工智能行业在内的技术型企业正在不断完善海外专利布局,为企业产品进入海外市场保驾护航,也借此积累专利实力,抗衡或制约竞争对手。因此,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上市过程中的重点关注事项。

(五)核心人员

2023年年末,OpenAI创始人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和OpenAI的解雇风波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其在五天内自被免除OpenAI的CEO和董事会主席职务,到微软公司宣布其加入微软并领导一个新的高级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再到重返OpenAI担任CEO的经历,足以证明核心骨干技术人员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作为核心技术研发的人力保障和重要因素,核心技术人员的构成、稳定性及历史任职经历均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核心技术人员认定依据

对于拟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需要对其核心技术人员作出认定,并要求相关人员遵守核心技术人员相关的特殊规定(如锁定期要求)。关于核心技术人员的认定是较为基础的关注问题,但也不容轻视,监管机构可能会反向询问部分人员没有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的原因。

2. 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化

科创板的发行条件中明确要求发行人的“核心技术人员应当稳定且最近二年内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发行人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性是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及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 核心技术人员的竞业禁止、竞业限制等问题

人工智能行业内高端技术人才流动较为常见,拟上市企业中核心技术人员往往具有曾于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任职的背景,亦有部分核心技术人员为相关科研院所的兼职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于同行业单位任职的相关的竞业禁止、竞业限制等问题也是上市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问题。


结语

自ChatGPT于2022年11月上线以来,在引起大众欢呼与热议的同时,也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步入大模型时代。2024年2月Sora大模型的发布更是让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次重大突破。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以“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明确支持科技型企业首发上市。人工智能企业应充分把握和利用上述政策机遇期,在中介机构专业力量的加持下,尽快登陆资本市场,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的突破发展,并助力数字中国的建设与数据经济的腾飞。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摘自http://www.csia-jpw.com/UserFiles/Article/file/6384005594877351547983703.pdf,《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根据IDC官网介绍,IDC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成立于1964年,IDC在全球拥有超过1300名分析师,为110多个国家的技术和行业发展机遇提供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地化的专业视角及服务。

摘自 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CHC51172823,《IDC: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IT总投资规模预计超380亿美元》

摘自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31214-d1f521f1.html,《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附AIGC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摘自http://www.csia-jpw.com/UserFiles/Article/file/6384005594877351547983703.pdf,《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摘自《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告于2023年08月29日,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plate=szse&orgId=9900030367&stockCode=300678&announcementId=1217675032&announcementTime=2023-08-29

参考资料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本篇为本系列第三篇文章。争议解决与诉讼-金融纠纷,私募股权与基金

2025/01/09

前沿观察
2025年1月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认定欧盟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及其实施细则对于中国企业调查中采取的相关做法构成《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调查规则》”)第三条项下的贸易投资壁垒(“贸易壁垒”)。 该项调查于2024年7月10日启动,持续近6个月。根据《调查规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商务部后续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与欧盟进行双边磋商、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或采取其他适当措施(例如,反制措施)。公司与并购-反垄断与竞争法,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业务-跨境商事纠纷解决

2025/01/09

前沿观察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企业供应链责任的监督力度逐渐增强,企业是否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方式运营,也已成为投资者与消费者在选择时不可回避的核心考量。在此背景下,企业因供应链中曝光的劳工权益等严重社会责任问题而频遭指控与舆论批评的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企业乘风出海,持续推进全球化步伐,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群体的重要一员。随着各国环境与社会责任立法的日益严格,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替其供应商不当行为承担责任的风险。2024年6月,某知名品牌在美国当地法院受到了某声称来自其代工厂、参与了其产品加工的劳动者起诉。该起诉指控该品牌的代工厂存在强迫劳动行为。而一旦指控被确认,该品牌及其母公司将赔偿原告相关的全部损失并面临惩罚性和儆戒性赔偿(punitive and exemplary damages)。相应地,该品牌代工厂也收到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发出的暂不放行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对企业的业务造成重大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无疑为企业敲响警钟:要更加关注来自供应商侵犯劳工权益等来自供应链端的社会责任风险。争议解决与诉讼-合规调查及公司治理,劳动,汽车、制造业及工业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