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关键驱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了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其兴盛标志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来临。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分别为4541.2亿美元、5381.3亿美元及6382.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20%。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为7575.8亿美元,并有望在2034年增长至36804.7亿美元,该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9.1%。
伴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人工智能领域也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投融资市场持续活跃。斯坦福大学发布的《The AI Index Report 2024》显示,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达252亿美元,较2022年激增9倍;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金额进一步攀升至316亿美元,同比增长8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2024年上半年全球规模排名前十的融资项目中,有六个为大模型企业的融资项目,合计融资金额达135亿美元。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全球多个司法辖区相继出台了相关立法和监管规则。这些法规不仅为人工智能企业设立了更高的合规门槛,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考量维度。对于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人而言,全面了解人工智能领域复杂且动态变化的法律环境,在投资交易尽职调查中评估目标公司及其业务的合规状况,是确保投资安全、控制投资风险的关键环节。
基于上述,本文将在中国[1]现行法律框架下,浅谈中国境内AI领域投融资法律尽职调查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境内AI投融资法律尽调核心问题
中国人工智能法律体系的构建采用“小快灵”立法模式。简言之,我国人工智能法律框架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核心基础,《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作为直接规制框架,并辅之以特定领域的细化规定。
在上述法律框架下,投资人计划投资中国境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和业务时,需针对性地在法律尽职调查中核查适用于其的监管规则的合规情况,精准甄别潜在风险。该等风险评估结果将为交易推进决策、交易结构设计、定价策略制定、交易条件设定等一系列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在对中国境内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业务进行法律尽职调查时,重点核查事项主要包括:
此外,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度动态变化的法律环境下,投资人应密切关注立法动向、评估监管变化对存量投资项目和未来投资策略的影响。尤其是就存量项目而言,根据新监管要求进行专项合规复查,评估监管变化对资产运营和价值的影响也是项目投后管理的关键一环。
结语
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复杂,监管趋势多变,这使得投资并购活动中的风险与机遇更加复杂多样。全面的事前尽职调查,能够深入剖析目标企业的现状和问题,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为投资人带来的风险。同时,根据新监管政策和口径对存量项目进行全面的专项合规复查、排查潜在合规风险,是投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法律服务团队,提供覆盖前期风险评估到投后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尽早识别并化解风险,持续跟踪立法动向和监管趋势,可以有效提高投资的效率和安全性。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为本文之目的,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