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食之有道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规简介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公司与并购-公司合规体系农业和食品

一、引言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医食品。其中,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医食品包括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我们曾在食之有道丨大鹏一日同风起——特医食品之基础问答篇中对特医食品进行了介绍。

为保障特医食品质量安全,2016年3月7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4号),首次就特医食品注册进行了全面规定。

为进一步优化特医食品的注册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监总局”)于2021年10月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经征求多方意见,2023年11月28日市监总局公布了最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5号)(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二、新法亮点与修改要点

本次修法增加了以临床营养需求为导向、鼓励创新的指导原则,优化了特医食品申请注册流程、提高了部分注册、延续注册的要求、新增了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明确了不予注册的情形及部分不需申请变更的情形、完善了法律责任。

1. 优化申请注册流程

(1)细化申请材料要求,明确申请材料中应包括申请人主体资质文件及技术要求材料。(新管理办法第8条)

(2)尊重申请人意愿、审评流程节点的设置更加合理:

   对于现场核查:新增了给予申请人反馈接受现场核查的时间,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无法及时反馈的,申请人还可提出延期申请。相应地,审评机构现场核查的起算时间修改为申请人确认的现场核查日期。(新管理办法第15条、第16条、第18条)

   对于样品检验:检验机构进行样品检验的起算时间从“接受委托之日”修改为“收到样品之日”。(新管理办法第17条)

(3)时限压缩:对于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的注册申请,临床试验现场核查的期限从4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新管理办法第18条)

2. 部分注册、延续注册的要求趋严

(1)在注册阶段,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必要时,可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等开展延伸核查。(新管理办法第14条)

(2)在延续注册时,除延续注册申请书之外,新管理办法对其他申请材料进行了细化、修改及补充,包括增加了“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延续注册意见书”的材料要求、明确了需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临床效果方面阐述跟踪评价情况。(新管理办法第30条)

3. 新增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在征求意见稿中,新增的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即为亮点之一。正式颁布的新管理办法基本采纳了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对于罕见病类特医食品、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过的新类型特医食品、及市监总局规定的其他优先审评审批的情形,申请人可以申请适用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若选择该程序的,申请人应当在提出注册申请前与审评机构沟通,在提出注册申请、经审查符合新管理办法规定的情形、且公示无异议后,申请人的相应产品可以进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新管理办法第34条、第35条)

较之普通审评程序最长90个工作日的时限,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的时限仅30个工作日,若需要开展现场核查、抽样检验的,将可得到优先安排。(新管理办法第36条)

4. 明确不予注册的情形、部分不需申请变更的情形

新管理办法明确了不予注册的情形,包括:(1)申请材料弄虚作假、不真实的;(2)申请材料不支持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以及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3)申请人不具备与所申请注册产品相适应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或者检验能力的;(4)申请人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补正材料,或者提交的补正材料不符合要求的;(5)逾期不能确认现场核查日期,拒绝或者不配合现场核查、抽样检验的;(6)现场核查报告结论或者样品检验报告结论为不符合注册要求的;及(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等注册要求的情形。(新管理办法第21条)

此外,新管理办法明确了部分不需申请变更的情形。若产品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品种不变、配料表顺序不变、营养成分表不变,使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波动或者调整的,企业不需要申请变更。(新管理办法第29条)

5. 完善法律责任

新管理办法视行为后果,按照宽严相济原则,对法律责任进行了调整、完善。

对于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或存在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特医食品注册证书的行为,新管理办法将罚款金额的上限提高至人民币20万元,并明确规定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管理办法第58条、第59条)

对于申请人未依法变更不影响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以及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事项,罚款金额则从“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调低为“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新管理办法第60条)

除上述修改之外,新管理办法还对注册证书的记载事项、撤回注册申请、特医食品的标签及说明书、保密信息、电子证书效力等规定进行了调整、明确。

结语

根据市监总局特医食品查询平台信息,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已累计批准超过160款特医食品。[1] 2023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3年第10号),其中,自2024年1月1日起“乳基特殊医学用途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非乳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非乳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均下调至0。在地方层面,从2016年起,天津、河北、河南、吉林、四川、海南、山东、上海、湖北等省市陆续出台了特医食品相关规定。近年来特医食品的注册情况以及相关规定、政策的相继出台,从侧面反映了特医食品市场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特医食品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新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利于特医食品继续乘势而起,为特医食品企业提供更明确的引导方向、为需要特医食品的特殊人群提供更有力的健康保障。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http://ypzsx.gsxt.gov.cn/specialfood/#/food

参考资料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