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纳税担保丨税款缴纳的“平替”——难道“二押”不算押?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纳税担保试行办法》规定,纳税人或者第三人可以“以其拥有的未设置或者未全部设置担保的财产”作为纳税担保,从文义角度理解,即使是已部分设置担保的财产,在税务机关和纳税担保人的合意下,也可以将未设置担保的部分作为纳税担保的担保物。实践中针对财产之上已设置或部分设置担保的情况下,能否以二次抵押办理纳税担保,以及如何协调新设纳税担保与已设担保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我们将在本文中通过一则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案例简介

S公司是一家房地产企业,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项发生争议,需要缴纳税款及滞纳金共计4亿元。S公司拟就税务争议事项提起税务行政复议,但根据规定需要在税务机关要求的限期前完成缴清税款、滞纳金或纳税担保的前置程序。由于S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缴清税款及滞纳金,拟提供纳税担保。经过对S公司资产的系统梳理,S公司大部分资产已设置抵押,可供用于纳税担保的财产比较有限,综合评估后,S公司初步提出以土地及部分房产作为担保物的方案。

该方案下,担保物评估价值为40亿元,此前已作为借款本金及利息(共40亿元)的抵押物进行抵押,但公司后续已偿还借款5亿元。尽管土地及房产已对外办理抵押登记,但S公司已偿还的债务5亿元对应的价值份额可以办理二次抵押。由于现有抵押权人(以下简称“一押权人”)与纳税人之间的抵押合同约定,办理二次抵押登记需要取得一押权人的书面同意,因此如能取得一押权人和税务机关的同意,该方案即具有可行性。

二、 税务机关的两种观点

在收到S公司的纳税担保资料后,对于是否接受以资产二次抵押办理纳税担保,税务机关内部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支持的一方认为:首先,《纳税担保试行办法》没有禁止资产二次抵押办理纳税担保的规定,甚至规定中有“以拥有的未全部设置担保的财产”作为纳税担保的表述,认为这是对二次抵押的一种允许。其次,S公司已偿还部分债务释放出的额度足以覆盖税款及滞纳金,退一步讲,即使纳税人最终无法足额缴纳税款,担保物被拍卖变现后,尽管税务机关清偿顺序劣后,很大概率也可以实现税款的入库。第三,从S公司现有资产情况来看,除了办理资产的二次抵押,没有其他自有资产可供办理纳税担保,如果税务机关不接受二次抵押的方式,纳税人将直接丧失后续提起税务行政复议的权利,导致税务争议最终无法得到解决,纳税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而存在疑虑的一方认为:以资产二次抵押办理纳税担保实践中并不常见,操作上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作为第二顺序的抵押人,税务机关需要核实资产的价值、一押权人的债权金额、以及资产剩余可供用于清偿税款的额度。在资产的抵押登记以及拍卖变卖环节,需要与一押权人协调配合,以保证税收债权得以实现。此外,由于S公司与一押权人之间有关于“办理二次抵押登记需要取得一押权人的书面同意”的约定,如果S公司无法取得一押权人的书面同意,S公司可能构成违约情形,极端情况下,一押权人有权立即处分抵押财产,那么税款可能面临无法清偿的风险。

三、我们的观点和探讨

1. 在保障国家税款的前提下,税务机关应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审视担保物

正如我们系列文章第一篇所分析的,纳税担保的制度价值在于保障国家税款的同时为纳税人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保障国家税款的前提下,对于一些符合《纳税担保试行办法》规定但不常见,或者仅仅是办理程序上不便利的担保物,税务机关应尝试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审视和接受,过于严苛的态度对于征纳双方都是不利的,也与制度价值不吻合。

2. 纳税担保一定程度上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应当更多地依照《民法典》的规定执行

纳税担保是在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上引入民事担保制度,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税收债权,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担保合同实际上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应该更多地依照《民法典》的规定执行。

1995年施行的《担保法》出于保障抵押权人实现债权的目的,规定“担保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1],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未保留相关规定,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总体上延续了《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并将《担保法》废止。

S公司提供的纳税担保,从表面上看已经超出抵押物的价值,但由于S公司已经偿还了部分债务,额度可以覆盖税款及滞纳金,因此税务机关应对其纳税担保进行确认。退一步讲,即使S公司未对一押权人进行偿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仍然可以在同一财产上设立二次抵押。

因此,二次抵押在纳税担保层面不应被全盘否定,实践中税务机关是否接受二次抵押,应该视个案的情况进行考虑。针对上述案例中S公司提出的二次抵押方案,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需要按照抵押权登记时间先后依序清偿,尽管税务机关受偿顺序劣后于一押权人,但由于已设置担保的债权未超出抵押物价值,剩余的价值完全可以覆盖税款及滞纳金,税款得到清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从保证税款入库的角度,我们认为税务机关完全可以接受S公司的纳税担保。

此外,民事实践中债权人是否接受抵押担保,并不完全取决于抵押财产的价值是否等于或者大于债权价值,也会考虑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我们认为税务机关也可以借鉴该理念和思路,倘若税务机关预期纳税人可以偿还或部分偿还一押权人的债权,为税收债权的担保让渡价值空间,即使当下抵押财产的价值不足以覆盖债权价值,税务机关也可以先接受纳税担保,后续与抵押人商讨补充担保范围。

2005年施行的《纳税担保试行办法》距今已逾17年,随着民事担保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纳税担保试行办法》的规定不免存在一些局限和滞后,结合当前的商业环境与税收实践,我们认为征纳双方都应该尝试以“新视角”看待“老办法”,探讨二次抵押办理纳税担保的可能性,更好地实现纳税担保的制度价值。

 扫码下载文章

《担保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

参考资料

  • [1]

    《担保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