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三问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新法之下影响与走向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标签: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多变,非上市或上市企业间的交叉持股不足为奇。究其利者,盖因提高规模竞争力、建立战略合作、降低经营成本等目的;究其害者,系出融通资金、隐匿实际出资人等意图。《孙子·九变篇》有云: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本文借下列“三问”解析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制度和实践,及其受新《公司法》之影响与走向。

一问:交叉持股会发生于哪些典型场景?

1. 子公司受让母公司股东所持公司股份形成交叉持股

上市对赌协议即将或已经到期,采用公司定向回购并注销方式,需全体股东同意且履行减资等程序;而大股东或实控人通常因资金实力不足而无法履行回购义务。为解决股东矛盾、稳定公司经营管理等目的,拟上市企业可能不得以通过全资或非全资子公司筹措资金受让股份,从而形成拟上市企业与子公司交叉持股。

2. 上市公司投资并购基金参与换股交易形成交叉持股

“上市公司+PE”近年来常见于上市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的横向或纵向产业投资并购。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作为GP、和/或LP,参与发起产业投资并购基金,进行产业链布局和投资并购。前述基金层面除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外的投资人、或基金所投项目,向上市公司现金或换股出售合伙份额或项目公司权益,是常见退出选择。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退出,将形成上市公司与并购基金直接或间接交叉持股。

3. 上市公司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形成交叉持股

同行业上下游的上市公司、或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的上市公司间,通过互相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形成交叉持股。一方可在对方股东大会等作出重大事项决策时行使表决权,有助于战略协同、业务合作、相互赋能提升竞争力。

二问:不是所有的交叉持股都被禁止?

按照交叉持股公司间是否存在控制关系区分,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形可分为纵向交叉持股(控股)、横向交叉持股(非控股),例图如下:

 

上市公司母子公司间纵向交叉持股情形,害甚于利。对A股公司,现行有效的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各自的股票上市规则中相关规定分成三个维度:

(1)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不得取得该上市公司发行的股份;

(2)确因特殊原因持有股份的,应当在1年内消除该情形;

(3)前述情形消除前,相关子公司不得行使所持股份对应的表决权。

对港股公司,以《香港公司条例》及联交所规则为例,对境内企业的纵向或横向交叉持股,均没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

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第141条则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对上市公司纵向交叉持股规定原则性禁止、限期内整改规范。该条“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不得取得该上市公司的股份。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因公司合并、质权行使等原因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不得行使所持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并应当及时处分相关上市公司股份”之规定,应适用于中国境内注册并有效存续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既应包括A股上市公司,也应包括H股上市公司,但不包括境外注册并上市的红筹公司。

新《公司法》和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上述规定未禁止或限制上市公司横向交叉持股,也未禁止或限制非上市企业交叉持股。但如交叉持股存在代持、出资不实甚至抽逃出资、利益输送等规避监管、侵害公司或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的,应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问:存在纵向交叉持股,会影响IPO或换股交易?

经公开检索2015年以来的A股IPO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案例,股权结构中存在交叉持股情形的,在上市申报前均予以清理,且在申报文件中具体披露了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处理方案;仅部分并购重组案例中存在带交叉持股申报审核的案例,但基本上均以交叉持股比例较低、不影响控制权稳定性,或结合放弃表决权和承诺一定期限内清理完毕的方式进行处理后过会。

1. A股IPO

 

2. A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结合上述现有案例,证券监管机构主要关注交叉持股形成的原因、背景,是否影响发行人股权结构清晰稳定性,是否存在虚增资本、出资不实的情形,是否利用交叉持股进行内幕交易及关联交易,以及交叉持股的处理方案及清理情况等。

《香港公司条例》及联交所未对境内企业存在交叉持股情形赴港上市明确限制或禁止,但实践中,因境内注册企业适用于中国内地法律,如存在交叉持股,联交所通常会要求发行人中国境内律师对交叉持股是否符合中国内地法律规定发表意见,并会关注相关安排的合理性。

结论

综上,A或H股上市公司、或拟申报A或H股IPO的境内企业,将来均应遵守新《公司法》第141条之纵向交叉持股制度禁止规定,即控股子公司不得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因特殊原因持有的股份需限期处分,处分前不享有上市公司股份的表决权;对于(拟)上市企业与其股东或参股公司之间、非上市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等其他情形,法律层面未作一般性禁止(特殊行业除外)。

冯梦龙《智囊·上智部》开篇有云,“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关于交叉持股,实践中仍需结合相互持股的动因和目的、持股结构和各自持股比例、表决权行使、对出资和治理的影响等各项情况,审慎决策、妥当设置、及时规范。

扫码订阅“金杜律师事务所”,了解更多业务资讯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