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食药安全监管大环境下的刑事风险与防范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作者:刘海涛、赖粤明、李栋、夏莹

食药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大事。食药问题无小事,一旦爆发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涉案企业和个人往往会成为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及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可能使有关责任人员遭受囹圄之灾。针对食药犯罪,国家一直保持着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本文重点分析食品药品领域的主要刑事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以此帮助经营者和企业家充分重视并有效规避食药刑事风险。

一、 食药犯罪涉及行业广泛

食药犯罪是对刑法中关于食品药品相关犯罪的统称,常见的具体罪名主要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等。除此之外,可能还会触及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例如违法从疫区进口猪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例如以推荐保健食品为名义开展"拉人头"式的传销活动), 假冒注册商标罪(例如在劣酒包装上贴假标冒充名酒),虚假广告罪(例如发布药品虚假广告)等罪名。

可以看出,国家针对食药犯罪是全方位的打击,范围贯穿追溯源头至终端,覆盖了食药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销售、宣传等各环节。同样,食药犯罪涉及的行业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食品和药品行业,其他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食药流通环节的行业,例如农业、制造业、广告业、进出口贸易行业、互联网行业等,也会因食药问题面临刑事风险。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和广告行业逐渐演变为食药犯罪的重灾区。公安部多次联合各部委,开展打击互联网食药犯罪行动和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行动,重点查处网络销售假劣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和打击食品保健食品网络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行为[1] 。仅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方面的犯罪案件即有8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万余名[2]。  

食药犯罪涉及行业领域广泛,这就意味着除了传统的食品药品行业外,非食药行业的经营者特别是食药犯罪高发区的互联网和广告业也应当充分关注食药问题,不可掉以轻心。经营者应当时刻关注食药法律法规动态,建立建全企业食品合规管理体系,构造综合全面的食药安全防控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布局食药风险防控重点,不断完善食药犯罪预防机制。

二、 食药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 

行政执法是发现犯罪线索的重要渠道。虽然国家早已明文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的应当及时移送至司法机关,但实践中长期存在着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等突出问题。为全面打击食药犯罪,2015年12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五部门联合印发了《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强调和细化食品药品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推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之间建立建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办食品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都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之后,不少地区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规范,落实食品药品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以上海为例,《上海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厘清食品药品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细节,对案件移送等事项的时限都作了具体清晰的规定,建立了案件是否符合移送条件的争议解决机制等。此外,上海还设立了专项工作考评以督促上海市内各区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密切协作配合。 [3]

食品药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意味着食药犯罪暴露的几率更大,食药案件遭受刑事查处的风险更高。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12360人,同比上升5.5%。 [4]以上海市为例,除2015年数量激增外,近五年来上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数量大致维持在100件以上。2018年,上海公安部门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08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人,由检察机关提起诉讼78人,法院一审判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人数23人。 [5]

行政执法机关启动调查的食药案件,随时有可能因犯罪线索的发现而被移交至司法机关触发刑事调查程序。因此,经营者应当充分重视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管,严肃对待行政执法机关的指导和建议,积极配合行政执法机关的调查。在日常管理经营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保持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构建"亲清共建"的新型政商关系,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处于萌芽状态的食药问题,早日化解食药刑事风险。 

三、 食药犯罪深究自然人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即同时追究单位和个人的刑事责任。由于对单位仅适用罚金刑,因此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往往能更有力地震慑不法分子,更有效地打击和预防犯罪。为加大在食药行业的监管和处罚的力度,国家强调落实"处罚到人"制度,深究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这意味着任何参与食药犯罪的自然人都难以逃脱刑事制裁。

2018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力度严格落实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处罚到人的规定》("《处罚到人规定》"),落实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处罚到人"的规定,强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明确规定单位从事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的,除对单位进行处罚外,还要依法追究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任。这里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违法行为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作用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具体实施违法行为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此外,《处罚到人规定》还推行禁业限制和处罚信息公开等制度,曝光自然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并使其无法继续从事食药相关工作。2019年3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态,对违法违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等相关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加快研究"终身逐出市场"等惩戒机制,并指出"对那些造成严重食品安全事件后果的企业责任人,要从重处罚,罚到他们倾家荡产!"。

面对国家严肃追究食药犯罪自然人刑事责任的高压态势,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更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积极应对食药刑事风险:首先,应认真主动学习食药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关于食药犯罪方面的刑事法律风险意识;其次,应加强对相关食药业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将食药问题作为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最后,应贯彻落实食药安全防控体系等合规制度,监督评估食药合规体系的执行情况。食药合规体系的建立,不应是应付执法部门监管要求的被动选择,而应当是主动降低企业食药刑事法律风险的自发结果。


[1] 例如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2018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等八部门开展的"网剑行动"等。

[2]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8起食品保健食品整治欺诈和虚假宣传重大案件》,2019年2月22日。

[3] 参见《上海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考评细则(试行)》。

[4]数据源自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9年3月12日。

[5]数据源自《2018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第一千零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给国家造成损失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门、机构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磋商,要求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磋商未达成一致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们建议作出如下修改。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6/19

前沿观察
哥伦比亚作为拉丁美洲重要的自然资源国之一,矿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贡献了大量的出口收入和就业机会。哥伦比亚已探明并开采的矿产达211种,其中煤炭、黄金、铜、镍、祖母绿等储量尤为突出。根据哥伦比亚国家矿业局数据,其煤炭储量达6800万吨,出口占矿业总出口的65%;黄金储量位居拉美第三,2024年产量达7吨;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祖母绿生产国,年产量近9亿克拉。此外,哥伦比亚镍矿资源丰富,储量达460万吨,在拉美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铜、镍等关键矿产需求增加,哥伦比亚凭借其丰富的矿业资源和开放的投资环境,成为国际矿业资本的重要目的投资地之一。 中哥两国在矿业领域的合作也迎来新契机。2025年5月14日,中国与哥伦比亚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 ,深化在经贸投资、可持续发展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这一合作框架为中国企业参与哥伦比亚矿业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助力哥伦比亚优化矿业产业链,提升矿业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哥伦比亚政府于2025年5月启动17个铜矿区块的拍卖,旨在减少对外国铜矿供应的依赖,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本文将对哥伦比亚的外商投资制度、矿业投资监管制度以及环境制度进行介绍,对投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提示,供有意赴哥伦比亚进行投资的企业参考。公司与并购-跨境投资和并购-能源与自然资源,工程、能源和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

2025/06/18

前沿观察
根据美国版权局(U.S. Copyright Office)介绍 ,其正在开展一项关于人工智能(AI)引发的版权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旨在梳理现行法律体系的适配性,识别未决争议焦点,并为国会决策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逐步展开,为我们揭开了AI与版权法交织的复杂法律图景。 2023年8月20日,美国版权局发布调查通知(Notice of Inquiry),随后分别于2023年10月30日和12月6日设定首轮书面评论和回复评论的截止期限。截至2023年12月,美国版权局共收到超1万份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美国版权局以三部曲形式发布《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ort)系列内容(请见下图)。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争议解决-商标和版权,人工智能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