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出口信用保险丨出口信用保险的索赔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经常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含海外投资保险),以便其海外项目因境外的商业风险或政治风险致损时,寻求保险赔偿。有研究也指出,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要功能就是前期的融资增信、全程的风险保障,以及风险发生后的损失补偿。

在疫情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建成投产,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索赔,日益成为走出去企业关注的议题。我国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信保”)也针对中小企业发布了《客户索赔指南》,并披露了部分项目获赔的消息,为这一特殊时期写下历史的注脚。[1]

一、出口信用保险索赔工作的复杂性

由于跨境业务,特别是海外基础设施和国际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出口信用保险的索赔(包括前期的可能损失通报、正式索赔、定损核赔以及后续追偿等),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 参与主体多:至少包括保险合同项下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商务合同项下出口方、项目企业、投资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为各方提供中介服务的境内外多方律师、审计机构、调查渠道和追偿渠道等。
  • 提交材料多:需要梳理、提供项目全套文件,既包括商务合同、投资协议等合同文件,也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件,还包括有关风险事故发生、沟通交涉和损失状况的文件资料。
  • 工作要求高:被保险人方面,需要及时发现并通报风险、采取有效的减损措施、解决可能的合同纠纷乃至投资纠纷、协调境内外政府关系等;保险公司方面,则需要梳理浩如烟海的文件资料,了解发生在境外的项目情况以及风险状况,对被保险人提出的各项请求及时给予反馈;从项目及保险业务本身而言,每个项目都具有特殊性,不存在可以简单适用的通用办法,只能一事一议,对于参与各方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 工作耗时长:尽管保单约定的理赔期限为数月不等,但由于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工作,部分甚至涉及法律程序,实际耗时通常较长。这既是跨境项目复杂性所决定的,同时,大量项目还面临耗时较长的减损工作,从项目利益最大化角度,也不可能简单处理。

在出口信用保险索赔中,企业要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完全忽视与保险公司的沟通,盲目自信自己的处理能力,直到项目彻底失败后才向保险公司通报损失并进行索赔;另一种极端倾向是,无论项目是否面临迫在眉睫的困难和压力,完全依赖于保险公司的指示行事,其结果很可能是丧失有利的减损机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两种极端倾向都可能因为其未合理履行被保险人义务,而影响其在保险项下的索赔权益。

总之,对于任何一项发生风险的跨境项目,中国企业应当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统筹安排境内外索赔程序,确保项目项下的索赔与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索赔有效联动,实现企业自身及中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索赔要点

实践中,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为海外项目提供多种保险,考虑到各类保险索赔操作在实质上的相似性,以下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特定合同保险(以下简称“《特险保单》”)为例进行介绍。

具体而言,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项下的索赔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 可能损失通知

可能损失通知通常是正式索赔的前置程序,具体为被保险人及时向签发保单的保险公司提交《可能损失通知书》。可能损失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报告风险信号,以便有可能及时采取减损措施。如果被保险人未及时通报可能损失,导致保险公司无法查明损因,或者实质损害了保险公司利益的,保险公司依据保单有权决定是否降低赔偿比例,甚至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就通报时间而言,被保险人应在保单约定的期限内提交《可能损失通知书》,期限应自被保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相关风险发生之日起算。这就要求被保险人对于项目的执行、商务合同的履行等进行符合常规的管理,避免风险已发生、被保险人应知而不知,导致逾期通报的不利结果,特别是导致项目丧失有利的减损机会。这一问题,在疫情肆虐时期,尤为值得关注。

就通报主体而言,报告可能损失的主体是“被保险人”,而非投保人、项目企业、实际施工企业等其他主体。在有的业务中,业务地位相对高的机构往往依赖于投保人、项目企业履行保单项下的被保险人义务,而未充分重视其自身义务的履行,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将由其自行承担。这也是“被保险人”应当注意的问题。

具体通报内容以保险公司制订的《可能损失通知书》格式文本为准。实践中,有的企业因为了解的信息不全面而拖延提交《可能损失通知书》,这是不可取的。如前所述,可能损失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时间通报风险信号,为可能的减损等工作争取时间。如果仅仅为了形式上的完备而违反时效要求,则无疑是舍本逐末了。

当然,在诸多项目项下,可能损失未必最后转化为正式索赔,常见的情况是,发生了技术性违约,随后技术性违约得以消除;或者尽管发生了实质性违约,但在各方合力下,及时予以解决(还款,或者进行了债务重组),促使项目恢复正常运营,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2. 正式索赔

在通报可能损失后,被保险人可以根据风险及损失发生情况,及时提出索赔。

就索赔时间而言,保单要求被保险人在提交《可能损失通知书》后一定期限内(如12个月)正式提出索赔;逾期未索赔的,视为被保险人放弃索赔权。尽管这一要求并不严苛,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被保险人出于多种因素逾期索赔的情况,例如被保险人与业主/合作方致力于推进其他合作项目,或者就逾期项目进行多轮反复的和解谈判等。如果被保险人确实认为该等因素应当予以合理考虑,也应事先与保险公司做好沟通,取得其认可。

被保险人索赔应按照保险公司制订的格式文本提交《索赔申请书》及《索赔单证明细表》中列明的相关文件和单证。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一般条款通常约定,由被保险人承担承保风险(即“损因”)和损失确已实际发生的举证责任,所以被保险人应当尽可能履行保单约定的举证义务,并特别注意应确保索赔文件的真实性,否则保险公司有权拒绝承担赔偿责任、追回赔付款项。

3. 定损核赔

定损核赔是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提交的索赔申请、证明材料,结合自身勘查情况,做出理赔决定的过程。根据《特险保单》约定,保险公司将在正式受理索赔申请后6个月内做出最终理赔决定,并支付相应赔款(如有)。

根据保单约定,赔款金额=[“损失金额”与“责任限额”孰低]Х赔偿比例(%),其中“损失金额”=“已确立债权的金额”-“已经收回或其他可扣除的款项”。

尽管此阶段以保险公司开展相应工作为主,但仍需要被保险人积极配合,主要如下:

其一,继续补充完善索赔材料。与多数商业保险事故不同,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海外项目通常处于变化之中,这些都可能导致损因、损失金额发生变化,客观上需要被保险人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提供补充材料,支持保险公司做出理赔决定。

其二,先行处理货物或者工程。对于不再执行的合同或项目,原则上应依法依约先行处置仍由被保险人控制的货物或者工程,进行减损。对于确实无法在短期内处置的货物或者工程,可视情况适时推进处置工作。

其三,先行解决商务合同纠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原则上,保险公司仅对中方企业在商务合同项下对境外主体确立债权的应收账款(通常指已经履行了货物或服务的交付义务形成的应收账款)承担赔偿责任。在部分业务项下,保险公司还承保企业的成本投入损失,也即对于尚未交付的货物或服务,在买方违约(拒收,明示或以实际行动表明拒绝履行合同的)后,保险公司对于被保险人在该等货物或服务上已经投入的成本的损失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但原则上仍以买方对该等损失承担违约责任为前提。因此,如果境外主体对中方企业提出的索赔款项提出合同上或者法律上的有效抗辩(至少具备合同或法律依据,可以使中立第三方对中方企业的索赔主张产生合理怀疑),则被保险人应先行负责解决商务合同项下的纠纷,保险公司将根据纠纷解决情况,做出理赔决定。

实践中,部分买方提出的抗辩欠缺合同依据,保险公司根据调查情况,直接做出理赔决定,而非一概要求被保险人先行解决纠纷。[2]由此可见,保险公司行使保单赋予的权利时,也会充分考虑有关要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4. 配合追偿

代位求偿是出口信用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之一。《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前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

就出口信用保险而言,保险公司赔付的损失通常为商务合同或者投资项目项下的损失,该等损失的发生,均有相应的责任方存在,或者为合同相对方,或者为对项目承担广义上的安保义务的东道国政府,被保险人配合保险公司行使代位求偿权自不待言。

在保险公司赔付前,被保险人当然以自己的名义(部分项目中,以“项目企业”的名义)向有关责任方主张权益,必要时甚至发起法律程序。在保险公司赔付后,则按照保险公司的指示开展追偿工作:对于已经启动了相应法律程序、项目结构以及执行事实复杂的商业项目而言,以被保险人名义继续追偿为原则,以保险公司名义追偿为例外;但对于尚未启动法律程序、事实简单、责任方主要为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则以保险公司名义追偿为原则,被保险人自行追偿为例外。对于追偿收入,在扣除必要追偿费用后,则按照保险公司赔付款项与项目损失情况,按比例在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进行分配。

海外项目的追偿过程可能是十分漫长的,耗时数年乃至数十年都属正常。这也证明,政策性保险机构在重大项目的执行中,发挥的作用不但是即时的,也是历史性的。相应地,项目参与各方,应当秉承历史的眼光处理项目,而不应以一时得失论成败!

 扫码下载文章

2022年,中信保发布了较多的理赔信息,披露了部分项目的理赔情况。比如,2022年11月9日,中信保官方公众号披露,就英国伦敦某知名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出口买方信贷保险项下,向五家银行组成的银团支付了8500万英镑的保险赔款;2022年7月7日,中信保官方公众号披露,就香港某航空公司承租空客A330飞机项目,在租赁保险项下支付1.3亿美元赔款,完成了该项目的赔付。

比如,2022年4月21日,中信保官网公众号发布的信保说案,就提及某二手车出口业务项下,进口方主张的质量问题没有合同依据,遂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赔付决定。

参考资料

  • [1]

    2022年,中信保发布了较多的理赔信息,披露了部分项目的理赔情况。比如,2022年11月9日,中信保官方公众号披露,就英国伦敦某知名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出口买方信贷保险项下,向五家银行组成的银团支付了8500万英镑的保险赔款;2022年7月7日,中信保官方公众号披露,就香港某航空公司承租空客A330飞机项目,在租赁保险项下支付1.3亿美元赔款,完成了该项目的赔付。

  • [2]

    比如,2022年4月21日,中信保官网公众号发布的信保说案,就提及某二手车出口业务项下,进口方主张的质量问题没有合同依据,遂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赔付决定。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10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涉个人信息及数据相关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报会,发布了八起典型案例,强调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前提下,通过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数据在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合理利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布恰逢《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三周年,八起典型案例覆盖了告知同意、数据权益、公开个人信息处理、用户义务等个人信息保护重点环节,对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具有清晰、直接的参考意义。 金杜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团队对八起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概括,为相关企业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提供参考。合规业务-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数字经济,电信、传媒、娱乐与高科技-数据及隐私权保护

2024/11/11

前沿观察
2024年11月1日,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战投新规》”),自2024年12月2日起施行。为保障《战投新规》的顺利实施,六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举行了答记者问。 本文尝试对上述新规的历史演变、适用范围、适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总结,以供拟战略投资A股上市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参考。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与兼并

2024/11/07

出版物
在著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近日出版的《钱伯斯全球法律实务指南:银行与融资2024》中,金杜律师事务所受邀担任了中国法:“法律与实践”和“趋势与发展”两个章节的撰稿人。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