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中国:ADAS到自动驾驶——征途已开“驶”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作者:肖马克 赵新华 洪家伟

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已势不可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导者,期待成为这场革命的先锋。

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场前景潜力巨大,这一点已不言而喻。2017年3月3日, 领先的汽车市场情报公司IHS Markit发布了最新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应用和传感器报告[1]。该报告指出,全球ADAS市场预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在2022年将超过3.02亿单元——这一数字将比2016年增长近200%。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所推动,这些技术可以和现有技术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自动驾驶性能,包括现有车辆的后装ADAS解决方案。

传感技术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Mobileye,这是迄今为止对以色列高科技公司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活动。[2] 

Mobileye是ADAS软件的主要供应商,它已经与一些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3] 此次收购不仅说明高科技计算与互联网公司拥有进军汽车界的野心,而且也显示了ADAS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性。ADAS是近年来汽车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4]大多数业内观察员认为它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尽管自动驾驶汽车不会很快得到普及,但ADAS应用将发展很快。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交通部的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规定,到2018年5月,所有在美国销售的重量不到1万磅的新车,必须安装ADAS后视技术。[5]此外,NHTSA还宣布,代表美国汽车市场99%以上的20家汽车制造商已承诺在2022年9月前为几乎所有车辆配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6] 

因此,ADAS不再是装饰,而是对汽车行业的一种颠覆性力量。

ADAS是什么?

ADAS通常被理解为用于自动化/适应/提升车辆安全性与更好驾驶操作的系统,有时也被称为一级自动驾驶,其包括为避免碰撞和事故而设计的安全功能,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保护措施和接管车辆来提醒司机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避免碰撞。[7] 

ADAS的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方碰撞预警(FCW)、自动紧急制动(AEB)、行人保护系统、车道偏离预警(LDW)、智能定速(ISA)、酒精和药物点火自锁装置、夜视系统、盲点监测和驾驶员疲劳探测。

这些都是安全驾驶值得称赞的功能,但为了实现这些功能,ADAS需要能够准确做出环境评估并实施行动的视觉和距离传感器。ADAS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8]、超声波和红外线(IR)。ADAS有多种形式,有些内置于汽车,有些另行加载,还有一些可行的后装解决方案,例如Mobileye的后装预警系统可以安装到现有的车辆上。[9]

现行中国法律制度下的后装ADAS产品

尽管中国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和ADAS技术已经到位,生产商也准备推出这样的系统,但由于监管政策步伐迟缓,市场上的广泛应用被放缓。

本文针对的是现行中国法律制度下后装解决方案的主要法律问题。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ADAS有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预警(如LDW,当汽车开始偏离车道时系统将提醒驾驶员,除非在高速公路和主干道的上汽车转向灯已亮起)("预警功能"),另一个是控制(如AEB,系统将通过自动制动来防止即将发生的与前方另一车辆撞击或者减轻撞击的严重程度)("控制功能")。

后装解决方案是指将ADAS产品(如摄像头和距离传感器或独立装置)安装或加装到现有车辆上(如将传感器安装在汽车前部、侧边或顶部),以实现ADAS的这两个核心功能——预警功能和/或控制功能("后装解决方案")。

由于技术不停在创新,法律制度自然难以跟上——中国的法律制度也不例外。在目前的中国法律制度下,ADAS的后装解决方案可能会面临法律障碍以及责任问题。

1. 中国法律对改装车辆的限制

在中国,机动车车主受到严格管理,需经登记才能获得牌照和行驶证。此外,中国法律禁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改造,而且如果汽车的某些性能发生改变,还需要更新登记。

现行法律允许在不登记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些有限的变更。无需登记即可完成的变更包括在小型汽车上安装前后防撞装置,或在货运机动车上加装附加装置,如水箱或工具箱。

后装解决方案中为实现预警功能和控制功能而安装ADAS产品或对车辆进行改装是否合规取决于这样的安装或改造是否构成中国法律项下的"改装",并且如果构成,该等"改装"是否属于中国法律允许的范围。

目前,确定安装或改造是否属于"改装"范围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是否会改变车辆的结构、构造或性能。然而,这是一种相当宽泛的表述,需要对何谓构成车辆的"结构、构造或性能"进行进一步解释。目前还没有详细的实施指引。因此,各地的实践和解释可能不完全一致。

根据我们与多个车辆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我们理解在后装解决方案中安装或改造预警功能是否会构成法律允许的改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安装或改造是否改变了车辆的外观。同时,技术参数或性能的变化也会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个考虑因素。

相比较而言,在后装解决方案中安装或改造控制功能的合规性主要取决于是否会改变车辆的性能和技术参数。我们了解实践中大多数车辆管理部门都担心,对车辆的控制功能的改造会改变车辆的性能和参数,并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出于这些原因,中国法律对车辆改装有着严格要求。这也说明了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车辆改装市场,但很多车辆改装仍处于半地下状态的原因。

可以预见,具体的实施指引和规定仍将继续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因此,提供预警功能和/或控制功能的后装解决方案可能会在现行中国法律制度下继续面临法律障碍。

2. 责任承担

除了法律问题会阻碍ADAS产品市场的发展,ADAS公司还面临着产品责任、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

控制功能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责任,原因在于此类产品的合规与否取决于安装或改造是否改变了车辆的性能和技术参数。根据常识和经验的判断以及我们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安装任何控制功能产品都可能改变车辆的性能和技术参数。相应的,车辆的拥有者和控制功能产品的安装者都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预警功能和控制功能产品都可能导致产品责任和侵权责任。设计者或开发者可能会面临产品责任,从而也会促使其设计或开发没有缺陷的产品。这在系统(软件)开发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生产商将面临产品质量和产品缺陷的严格责任,销售商也可能与生产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或各自承担责任。如果缺陷是由于安装造成的,那么该产品的安装者也面临责任。还应注意的是,如发生交通事故,可能会有不止一个主体涉及承担责任。

实施预警功能产品,尤其是控制功能产品,将会导致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产品责任风险的显著提高,因为消费者保护和安全是该新技术的首要问题。但关键的法律问题之一是确定产品缺陷的具体性质和恰当分配责任。

3. 中国法律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汽车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这几乎是手机等类似产品发展的情景再现。

显然,未来主流趋势是功能性的汽车转变为真正的智能汽车。其中部分趋势可能是配备ADAS的智能汽车将越来越受欢迎,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允许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技术。这项技术将远远超越计算机辅助驾驶。

中国似乎意识到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制造2025》[10]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中国制造2025》还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前掌握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有关的技术,并建立初步自主研发系统,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除此之外,中国还宣布要掌握自动驾驶技术,建立完全的自主研发系统,建设生产支持系统,并鼓励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集群。所有这些目标都展现了中国的雄心:在2025年前,中国将拥有完全升级、世界一流的汽车工业。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提出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性建议。该草案已成为行业讨论的标准框架,一旦行业讨论完成,将向公众发布征求意见稿。[11]

中国采取措施的另一实例是,2016年7月,国家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TCAS)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强制性标准对智能网联汽车适用性调查的通知(汽标秘字(2016)42号)。值得关注的是通知中汽标委称其正在对中国现行汽车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以分析现行强制性标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适用性,从而避免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并对如何解决现有汽车标准对包括ADAS和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提出建议方案。

还有一项重要措施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将主动安全措施纳入其中。2017年1月12日,C-NCAP的官方网站发布了《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这是中国的又一个重要措施,表明包括AEB在内的主动安全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将促进中国ADAS的发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个阻碍ADAS发展的问题是,由于法规解释和实践操作的模糊性,中国目前的汽车改装市场仍处于半地下状态。

这个问题并没有被业界忽视,整个行业已经呼吁对滞后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下属的汽摩配改装委员会,在2013年和2015年两次提议制定机动车改装管理办法。这些提议收到了来自工信部、公安部和其他部委的回应。[12]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改装行业将受到新规的管制,使该产业走出半地下状态,从而促进中国汽车改装行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这一切自然会对ADAS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中国政府对智能汽车发展的关注,同样可见于2017年4月由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等重要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强调,中国将重点攻克智能和网联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发展。这些措施包括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此外,根据规划,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需求。到2025年,汽车DA、PA、CA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1]http://www.ihssupplierinsight.com/shop/product/5002716/adas-applications-and-sensors-report

[2]http://intelandmobileye.transactionannouncement.com/;  https://techcrunch.com/2017/03/13/reports-intel-buying-mobileye-for-up-to-16b-to-expand-in-self-driving-tech/

[3]http://www.mobileye.com/about/

[4]http://www.itsinternational.com/categories/location-based-systems/news/adas-fastest-growing-sector-in-automotive-field/

[5]https://www.nhtsa.gov/press-releases/nhtsa-announces-final-rule-requiring-rear-visibility-technology

[6]https://www.nhtsa.gov/press-releases/us-dot-and-iihs-announce-historic-commitment-20-automakers-make-automatic-emergency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Advanced_driver_assistance_systems

[8]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9]http://www.mobileye.com/about/

[10]这是于2015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十年行动计划,旨在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11]http://finance.china.com.cn/industry/20160817/3863561.shtml

[12]http://auto.sina.com.cn/service/2016-07-10/detail-ifxtwihp9947311.shtml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第一千零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给国家造成损失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门、机构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磋商,要求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磋商未达成一致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们建议作出如下修改。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6/19

前沿观察
哥伦比亚作为拉丁美洲重要的自然资源国之一,矿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贡献了大量的出口收入和就业机会。哥伦比亚已探明并开采的矿产达211种,其中煤炭、黄金、铜、镍、祖母绿等储量尤为突出。根据哥伦比亚国家矿业局数据,其煤炭储量达6800万吨,出口占矿业总出口的65%;黄金储量位居拉美第三,2024年产量达7吨;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祖母绿生产国,年产量近9亿克拉。此外,哥伦比亚镍矿资源丰富,储量达460万吨,在拉美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铜、镍等关键矿产需求增加,哥伦比亚凭借其丰富的矿业资源和开放的投资环境,成为国际矿业资本的重要目的投资地之一。 中哥两国在矿业领域的合作也迎来新契机。2025年5月14日,中国与哥伦比亚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 ,深化在经贸投资、可持续发展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这一合作框架为中国企业参与哥伦比亚矿业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助力哥伦比亚优化矿业产业链,提升矿业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哥伦比亚政府于2025年5月启动17个铜矿区块的拍卖,旨在减少对外国铜矿供应的依赖,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本文将对哥伦比亚的外商投资制度、矿业投资监管制度以及环境制度进行介绍,对投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提示,供有意赴哥伦比亚进行投资的企业参考。公司与并购-跨境投资和并购-能源与自然资源,工程、能源和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

2025/06/18

前沿观察
根据美国版权局(U.S. Copyright Office)介绍 ,其正在开展一项关于人工智能(AI)引发的版权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旨在梳理现行法律体系的适配性,识别未决争议焦点,并为国会决策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逐步展开,为我们揭开了AI与版权法交织的复杂法律图景。 2023年8月20日,美国版权局发布调查通知(Notice of Inquiry),随后分别于2023年10月30日和12月6日设定首轮书面评论和回复评论的截止期限。截至2023年12月,美国版权局共收到超1万份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美国版权局以三部曲形式发布《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ort)系列内容(请见下图)。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争议解决-商标和版权,人工智能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