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贴牌“银联”:如此隐蔽的侵权行为是怎么被绳之以法?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作者:瞿淼 (作者)

案件基本信息

原告名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被告名称:济南道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云泰铭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审理法院(审级):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一审)

案件性质(案由):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

案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中国银联是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在我国银行卡产业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其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等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保证银行卡跨行、跨地区和跨境的使用。 

2014年5月,中国银联发现一家提供收单外包服务的公司——济南道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济南道诺"),在经营活动中冒用银联公司的名义,伪造银联授权文件,并在其提供的POS机具产品和银行卡收单相关服务中使用银联三色主标以及中英文"银联"、"UnionPay"的注册商标。该公司在济南、上海、武汉、重庆、成都、南京等多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经营活动。之后济南道诺的实际控制人又设立了山东云泰铭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泰铭德")实施侵权行为。 

自案件启动之初,金杜即全面参与制定案件的方案并协调处理各项具体行动。2014年7月,中国银联向上海、重庆、济南、武汉等多地的工商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对济南道诺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多地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查处了济南道诺的侵权或违法行为。2014年12月,金杜协助中国银联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提起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诉讼。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于2016年9月29日做出判决,判令济南道诺和云泰铭德立即停止其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分别或连带赔偿中国银联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70.2万元,并新浪网、《中国金融》等媒体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由于双方均未提出上诉,该判决已经生效。

案件典型意义及社会影响

1. 本案涉及多个侵权主体、涉案商标多样、侵权行为复杂

该案侵权主体两个及其在全国多地的分支机构,我方提出被指控侵害的商标多达8个,被指控的侵权行为多达11项,侵权诉由包括商标及不正当竞争。所涉及的支付行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殊性,侵权行为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具有隐蔽性。案件前后质证、开庭5次,判决书长达64页,判决主文多达10项,法院并将我方提交的多达87份的证据目录作为判决文书的附件出具。最终,本案被选为"2016年度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二十大典型案例"。 

2. 本案系通过行政查处程序固定和收集证据的典型案例 

通过协调多地多个行政部门联动执法,对侵权主体的突击检查行动,有效地固定并收集了大量的侵权或违法证据,还震慑了侵权主体,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该案件行政查处程序被评选为"2014年度上海十大知识产权保护案例"。 

3. 本案涉及金融服务项下的银行卡支付和结算领域,事关银行、持卡人、商户等多方的资金和信息安全 

该案件对冒用中国银联名义,擅自使用银联品牌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惩戒,为银行卡交易行业如何正确使用银联商标和品牌树立了明确的指引。基于案件的现实意义,本案曾被上海市工商局评选为"2014年度十大侵害消费者和权益典型案例"。 

4. 本案系一商标侵权案件,对商标侵权构成要件中"商品或服务相同或类似"进行了准确的认定

原告中国银联是中国唯一设立的银行卡组织,其提供的银行卡交易服务(具体为支付和结算环节)有极为复杂和特殊的过程。而侵权主体系支付和结算的上游环节收单服务的实施和推广主体,被控侵权标识被广泛使用于收单服务的过程以及该等过程提供的商品、交易文书、宣传推广材料等多种载体上。本案通过对银行卡交易服务各个环节的深入调查,最终认定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服务与被控侵权的商品、服务均构成类别上的相同或类似。 

5. 本案对无任何资本关联的两家公司所应承担的共同侵权责任的认定做了积极的探索 

本案中,在对济南道诺进行行政查处后,为逃避法律责任,济南道诺的实际控制人转让了公司股权并新设立了一公司继续开展原有的经营活动,但两个公司表面不存在任何资本关联及人员重叠。案件通过主张共同侵权、法人人格混同等方面,对两公司承担共同责任作了探索。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本篇为本系列第三篇文章。争议解决与诉讼-金融纠纷,私募股权与基金

2025/01/09

前沿观察
2025年1月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认定欧盟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及其实施细则对于中国企业调查中采取的相关做法构成《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调查规则》”)第三条项下的贸易投资壁垒(“贸易壁垒”)。 该项调查于2024年7月10日启动,持续近6个月。根据《调查规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商务部后续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与欧盟进行双边磋商、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或采取其他适当措施(例如,反制措施)。公司与并购-反垄断与竞争法,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业务-跨境商事纠纷解决

2025/01/09

前沿观察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企业供应链责任的监督力度逐渐增强,企业是否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方式运营,也已成为投资者与消费者在选择时不可回避的核心考量。在此背景下,企业因供应链中曝光的劳工权益等严重社会责任问题而频遭指控与舆论批评的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企业乘风出海,持续推进全球化步伐,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群体的重要一员。随着各国环境与社会责任立法的日益严格,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替其供应商不当行为承担责任的风险。2024年6月,某知名品牌在美国当地法院受到了某声称来自其代工厂、参与了其产品加工的劳动者起诉。该起诉指控该品牌的代工厂存在强迫劳动行为。而一旦指控被确认,该品牌及其母公司将赔偿原告相关的全部损失并面临惩罚性和儆戒性赔偿(punitive and exemplary damages)。相应地,该品牌代工厂也收到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发出的暂不放行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对企业的业务造成重大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无疑为企业敲响警钟:要更加关注来自供应商侵犯劳工权益等来自供应链端的社会责任风险。争议解决与诉讼-合规调查及公司治理,劳动,汽车、制造业及工业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