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信任关系破裂能否成为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理由?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在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我国劳动立法赋予了劳动者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允许劳动者选择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是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实践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往往伴随着双方信任关系的破裂。而劳动关系兼具财产与人身属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信对于劳动合同的履行十分重要。因此,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件中,劳动者往往不会坚持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而倾向于主张赔偿金作为救济,用人单位通常也不希望与劳动者恢复劳动关系。

然而,近年来,受外部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影响,劳动者选择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案件逐渐增多。此时,如果用人单位不希望与劳动者恢复劳动关系,是否可以信任关系破裂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又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呢?本文将结合北京地区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关于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相关规定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法院原则上应当予以支持,除非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1]但对于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具体情形,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就北京地区而言,2017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规定了裁审机关认为劳动合同确实无法继续履行的几种情形:

(一)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二) 劳动者在仲裁或者诉讼过程中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三) 劳动合同在仲裁或者诉讼过程中到期终止且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情形的;

(四) 劳动者原岗位对用人单位的正常业务开展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如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且劳动者原岗位已被他人替代,双方不能就新岗位达成一致意见的;

(五) 劳动者已入职新单位的;

(六) 仲裁或诉讼过程中,用人单位向劳动者送达复工通知,要求劳动者继续工作,但劳动者拒绝的;

(七) 其他明显不具备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条件的。

《解答》所列举的六种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情形,均侧重客观上的履行不能,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信任关系破裂并未在列。因此,根据《解答》的规定,“信任关系破裂”至多只能属于“其他明显不具备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条件的”情形。

二、关于“信任关系破裂”的司法实践

我们参考了北京地区2017-2021年间130余起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主张信任关系破裂从而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综观北京地区的审判实践,法院在认定劳动合同能否继续履行时,往往会着重考察是否存在《解答》所列举的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的情形,如劳动者原岗位对用人单位的正常业务开展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且劳动者原岗位已被他人替代,或者劳动者已入职新单位等。

但与此同时,法院并未否定“信任关系破裂”作为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考量因素。就北京地区而言,虽然法院会首先考察是否存在《解答》所规定的情形,但是如果用人单位主张双方信任关系破裂,法院认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双方信任关系确已破裂的,在裁判说理时,往往也会把“信任关系破裂”作为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理由之一。多数情况下,法院会依据劳动合同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的情况,结合信任关系破裂的事实,判决无需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仅有极个别的案件,法院明确表示“信任关系破裂不是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事由”,如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用人单位上诉主张双方已经丧失信任基础,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但法院认为丧失信任基础并不是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法定事由,公司“因双方已无相互信任的基础故劳动合同不能履行”的主张于法无据。

然而,如果确实不存在《解答》所列举的、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用人单位能否仅基于双方信任关系破裂,主张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呢?

就北京地区的司法实践而言,确实存在少部分案件,法院单纯基于双方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基础丧失,支持劳动合同无需继续履行。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院明确表示,“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属于特殊商品,兼具人身属性及社会属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仅是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同时还包含着信任及合作关系;就劳动关系存续而言,如一方或双方对彼此失去了信任基础,则该劳动关系在客观上已失去继续履行的必要”,并最终依据双方信任关系破裂的事实,判决无需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但在我们参考的130余起案件中,持该种观点的终局裁判不足10例。绝大多数情况下,“信任关系破裂”往往作为劳动合同无需继续履行的一种补强说理,很难成为法院认定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独立因素。

另外,我们注意到,用人单位主张信任关系破裂的,法院会考察用人单位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实失去信任基础。例如,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法院认为用人单位虽上诉表示双方劳动合同履行基础完全丧失,员工与公司领导之间存在矛盾,故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并未就此提交充分证据佐证,法院不予采信。因此,用人单位需要充分举证证明双方信任关系确已破裂,例如双方在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或解决劳动争议的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矛盾和冲突等,以支持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主张。

三、结论

就北京地区的司法实践而言,与《解答》的精神相一致,法院在认定劳动合同能否继续履行时,首先会考察是否存在《解答》所列举的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的情形。如果用人单位能够证明确实存在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法院会依据该客观情况,结合信任关系已经破裂的事实,判决无需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信任关系破裂”本身很难成为法院认定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独立因素,如果用人单位仅凭信任关系破裂,主张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可能不会被法院支持。

感谢实习生梁冰一对本文作出的贡献。

 扫码下载文章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参考资料

  • [1]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2年8月修订后的《反垄断法》在纵向垄断协议下新增“安全港”制度,即“经营者能够证明其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低于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标准,并符合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的,不予禁止。”随后,当年公布的《禁止垄断协议规定(征求意见稿)》 中将该市场份额标准定为15%,但上述份额标准未能在正式出台的规定中予以保留。 经过三年的研究和论证,2025年6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禁止垄断协议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再次对纵向垄断协议下“安全港”制度的具体适用标准和条件予以细化规定。合规业务-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

2025/06/07

前沿观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是新时代完善企业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共8个部分、19条具体举措,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健全企业激励创新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体系、优化企业综合监管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统部署,重在以制度创新赋能企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培育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2025/06/06

前沿观察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地缘竞争与商业竞争环境中,无论是身处技术快速迭代浪潮中的科技型企业,还是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并持续投入全球研发中心与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或将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而为其选址,则需放眼全球,聚焦创新生态优越的国家和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24年7月5日刊登《2024年税务(修订)(知识产权收入的税务宽减)条例》(以下简称“专利盒”),对通过研发活动而创造的具资格知识产权,为其源自香港所得的利润收取5% 的特惠税率。专利盒创造的税率落差(一般税率为16.5%)将有助于形成研发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洼地”效应。 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国际联系、完善的法律体系与临近内地创新高地的地理优势,加上专利盒制度的推出,为内地研发型企业的技术出海布局提供了一个紧密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优势选项,或将推动香港呈现出国际科技创新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的集群效应。本文旨在解析选择香港构建全球研发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优势、提出基本构想、并就企业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其风险做出提示,供读者参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交易

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