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困境突围——光伏领域企业在危机中育先机(上篇)

中国 | 中文
所在网站 :    中国   |   中文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
美国
全球

作者:郭欢胡梅、陈起超、董梦、刘姝倩、王丹,感谢周鑫宇教授、刘新宇、实习生王君宜

一、 引言

近3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候升温达到2℃,海平面升高将达到36~87cm,99%的珊瑚礁将消失,陆地上约13%的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许多植物和动物面临着灭绝的风险。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全球气温上升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在此大背景下,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其中,光伏产业作为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相结合的衍生产业,同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中国为数不多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因此,普遍评价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之前,光伏是所有能源品种中最理想的之一,也是促进电力绿色转型的不二选择,是未来三十年世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希望之光。

正当中国光伏领域企业蓄势待发之时,美国相关政界、产业协会、智库和媒体陆续发声。5月12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表示,美国现任政府正在考虑对所谓的中国"强迫劳动"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可再生能源的其他部件实施制裁 。不难看出,美国现任政府对中国的光伏领域企业进行的打压和制裁,将会导致中美有关领域的竞争进一步激化。

本文将结合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盘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影响,并分析提示美国针对性政策的由来逻辑以及可能的下一步政策走向,力争助力中国光伏领域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之下探索出一条生存与发展之道。

二、 中国光伏产业缘何受到美国关注

美国自前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逐渐强化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意识,将中国光伏产业等的发展视为对美国技术主导地位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威胁。而美国为何将中国光伏产业视为"眼中钉",本文主要从以下层面分析:

1. 绿色能源之争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标,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签署行政令让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并计划于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则在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去碳化"俨然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减少碳排放意味着必须发展新能源。在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发电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未来将极具战略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 , 2010年至2020年,中国在全球多晶硅生产领域中,占比从26%上升到82%,而美国的占比则从35%下降到5%。据彭博新能源金融太阳能分析主管詹妮·蔡斯(Jenny Chase)称,"几乎每一个硅基太阳能组件至少95%的市场都可能会有一些新疆硅"。《纽约时报》4月20日刊文称,中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提供了美国所需的多数太阳能电池板和零部件,这势必影响美国现任政府急于推动的清洁能源政策。这一进程可能对中国经济有利,因为美国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商提供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从美国自身的角度出发,位于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绝大多数由中国企业把控,目前的现状导致美国认为自己的太阳能供应链是脆弱的,需要重点关注和寻找产业链各环节的替代商。

2. 中国光伏产业具备领先优势

中国作为光伏组件生产大国,具备光伏产业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制造绝对性规模优势。按照中国光伏协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各环节全球占比分别为:硅料67%、硅片97%、电池片79%、组件71%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个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做出重大贡献的产业。

而在前任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的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着力于发展传统能源行业,并且制定了许多对可再生能源不友好的政策,导致美国光伏企业难以拥有成本优势,产品整体价格偏高。近十年来,尽管美国以关税手段对中国光伏产业施压,以此解决其自身行业难题,但仍无法与中国光伏产业链产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相抗衡。

三、 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制裁已箭在弦上

1. 光伏产业重回焦点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退出了《巴黎协定》,重点发展化石能源,因而当时中国光伏产业并未如半导体芯片、航空航天等其它产业一样,受到美国政府的重点关注。然而,这一局面随着美国现任内阁的上台,发生了彻底性的转变——美国时间2020年1月20日,拜登总统在其上任第一天即宣布美国重回《巴黎协定》 。之后,联邦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绿色能源战略的部署。

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抵御美国国内化石能源产业的压力,扶持其清洁能源发展,同时通过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国太阳能产业产能的整体回流,达到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效果。同时,美国现任政府公开表示,要在全球范围的清洁能源行业与中国竞争,并形成其全球领导地位 。即是旨在阻断外国对中国企业所实施的次级制裁。具体内容可参见我们在此前

2. 美国智库-舆论-政策的闭环影响

多年以来,美国政府、民间成立了诸多智库作为国会立法的咨询及谏言机构。部分智库通过监督、调查和向国会提交关于美中双边经贸关系对国家安全影响的年度报告,甚至可以直接向国会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1)通过舆论发酵扩大关注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发表声明,从去年秋季开始,他们就一直呼吁在中国新疆地区经营的太阳能公司立即转移供应链。自2020年12月起,SEIA为确保企业的太阳能供应链中不涉及任何所谓"强迫劳动",开始采取一系列手段,该等手段包括要求为太阳能供应链中的产品创建可溯源的系统,并全面更新太阳能承诺(solar commitment)。在接受采访时,SE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bigail Ross Hopper 宣布了一个目标,要求企业在6月前重新调整供应链。

2021年1月,《纽约时报》引用了上述报告中认为中国光伏领域企业参与所谓"强迫劳动"的观点并开始引导舆论风向。随后,包括英国《每日电讯报》以及《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也对相关现象进行了报道,舆论进一步发酵。3月15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社论称,美国已经实施的对华相关制裁还不够,并引用德国所谓的学者郑国恩的呼吁说,美国国会应该通过专门法律,禁止一切来自新疆的进口产品。

2021年3月16日,美国主流媒体称,美国最大的工会(劳联-产联)负责人Richard Trumka 于3月12日致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要求美国现任政府和国会禁止进口来自新疆的光伏产品,并称"该地区在全球太阳能产品供应链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有证据表明,这个地区的太阳能生产存在系统性强迫劳动,要求立即采取针对性行动。"

(2)引发针对性立法提议

同年3月23日,美国两名参议员要求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澄清美国对与中国新疆强迫劳动有关的太阳能产品的依赖。3月30日,八名参议员提出《把中国排除出太阳能法案》(Keep China out of Solar Energy Act),禁止美国联邦资金采购在中国生产或组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即晶体硅电池和组件(crystalline silicon photovoltaic (PV) cells and modules) 。如此次法案得以通过,将势必造成中国相关企业对美太阳能产品出口的缩减。更让人关注且担忧的是,后续制裁措施将可能随着美方舆论的进一步发酵,及后续配套举措而陆续登场。

(3)形成打击措施和政策

美国现任政府目前的政策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以上趋势。

第一个政策方向为,将中国企业排除在美国发展清洁能源带来的利好之外。

2021年1月27日,白宫发言人透露,拜登总统的愿景是广泛地建设太阳能电池板的本地产能 。3月底,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高达2万亿美元,长达8年的建设财政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增加美国基础设施的支出,其中着重推进采用清洁能源 。这项财政计划反映出,美国现任政府旨在扶持清洁能源,达到通过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效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发展本地的光伏产业。因此,比起从外国进口相关产品,美国现任政府更加关心如何发展本地产能,带动区域内的就业和发展。

第二个政策方向为坚持"价值观外交",在所谓的"新疆人权"问题上持续对中国进行指控。

2021年4月27日,联邦政府高级官员在拜登上台100天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新闻发布会上声称美国政府"不会回避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包括采取制裁和其他的手段" 。另外,考虑到美国目前的对华政策为"在长期竞争中赢得中国",以及"重塑全球领导地位" ,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政策目标,美国政府未来或将三大政策方向进行融合,利用制裁手段,达到实质上打压中国光伏产业,扶植本地产业发展和赢得全球行业领先地位的效果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从智库到舆论,从产业再到政界,美国对于中国光伏供应链施加制裁似乎已箭在弦上。

四、 中国的应对与反制

1. 对境外媒体舆论的应对

近期美国相关智库接连发布针对中国新疆地区所谓的"人权问题"、"强迫劳动"的不实言论与报告,并号召美国企业及其盟友国家(如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抵制包括但不限于"新疆棉花"在内的涉疆产业链。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做出了积极反击,在今年1月18日发布声明,表示对美国个别机构歪曲报道中国涉疆光伏企业存在"强迫劳动"之事感到震惊并强烈谴责,指出:"强迫劳动"问题完全是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的机构和人员凭空捏造出来的世纪谎言。中国新疆地区的光伏产品生产均不存在任何强迫劳动的情况。

2. 从立法层面建立防火墙

2021年1月9日,经由国务院批准,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以下简称《阻断办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阻断办法》在实践层面最为重要的意义,即是旨在阻断外国对中国企业所实施的次级制裁。具体内容可参见我们在此前对《阻断办法》所撰写的系列文章《冰与火之歌——制裁与阻断的深层分析》(上篇)、《冰与火之歌——制裁与阻断的深层分析》(下篇)。

现阶段,尽管《阻断办法》与此前颁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中国《出口管制法》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攻防兼备的中国出口管制及反制法律体系框架雏形,但该等法律法规在落地效力上参差不齐,且在试行初期难免会产生一些现实问题,甚至将造成国内企业面临两难选择。例如在实践中,尽管企业可能选择适用《阻断办法》并在其庇护下不予理睬美国的相关禁令,但其仍可能遭受美国次级制裁的影响。而虽然《阻断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禁令,未遵守有关外国法律与措施并因此受到重大损失的,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但在实践中具体如何支持,该等支持是否能够减轻或避免中国企业因次级制裁所遭受的损失,目前尚不明朗。

由此可见,《阻断办法》目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为中国企业站台和发声,但如何落到实处并真正起到保护本国企业的作用,还有待观察。而在此之前,企业需先行动起来,主动打造自身合规体系,以有备而来的状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五、结语

上篇从宏观层面,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光伏产业目前所面临的紧张局面,美国相关打压政策箭在弦上,以及面对国际上的质疑,相关企业首先应当有恰当且坚决的态度;而本文的下篇则旨在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企业在目前大环境下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从法律角度帮助光伏领域企业探索出一条适用于长期实践的发展之道。

最新文章
前沿观察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意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回应创新主体普遍关切的热点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发明专利的适格客体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专利客体的适格性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知识产权-专利,人工智能

2025/01/15

前沿观察
2024年,我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攻坚克难”为关键词,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从“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战略方向, 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深刻把握,到“零容忍”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监管;从“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 这一正确认识,到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策出台。 2024年,是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建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年。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和“优等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上市退市方面,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 ;外资投资方面,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支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股份减持方面,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市值管理方面,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价值;并购重组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管方面,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在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下,我国着力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2024年,是全面实施“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的关键一年。“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2024年全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的两倍。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一批大要案 ;持续打击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违法,助力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助力提高违法成本。突出“严”,立足“效”,着眼“准”,聚力“合”,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2024年,是资本市场波澜诡谲、上市公司犯罪查处愈发从严的一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本年度A股上市公司及关联主体涉嫌刑事犯罪或遭受刑事侵害的案件共有102起,涉及97家上市公司。 纵览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情况,财产与金融安全仍是高风险领域,操纵证券市场、违规内幕交易愈发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重灾区。从执法趋势来看,司法机关针对上市公司犯罪案件,施行刑事追责、市场禁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元手段,不仅打击直接的犯罪行为,还同步审查非法配资、“黑嘴”荐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洗钱等上下游、前后手犯罪,致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梳理及分析2024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情况,我们形成本年度上市公司犯罪报告,继续揭示上市公司刑事风险的趋势与特点,以期从一般社会预防的角度,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增强刑事调查与合规意识、预防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帮助。争议解决与诉讼-刑事调查及辩护,证券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

2025/01/14

前沿观察
排污许可制是针对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也是环境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提供了规章依据。2021年国务院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点将聚焦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体系等、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等。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包括对排污单位提出要求,即排污单位需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拟结合我们长期为排污单位提供环境法律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合规业务-环境法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