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地时间1月15日,中美两国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以下简称《协议》)。随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和中国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协议全文的英文和中文版。协议文本整体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外汇监管、扩大贸易、争议解决以及最终条款等八个章节,基本涵盖了美国在2017年发起的对华301调查中的主要涉及的领域和事项。基于《协议》的主要条款,我们对其核心内容及可能对企业今后贸易活动中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解读,仅供大家参考。
一、 协议的主要内容
结合《协议》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本次《协议》的主要关注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
《协议》中就双方对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进行了全面规定,涵盖了从商业秘密保护、专利有效期延长、药品相关知识产权、商标与地理标志、打击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假冒和盗版产品、打击假冒和盗版产品的制造和出口等多个领域,同时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执行和程序方面达成了共识。
限制强制技术转让
《协议》中规定,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须遵循自由市场原则,禁止将技术转让作为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的条件;禁止政府主导的、以获取外国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同时确保所有的执法和行政程序保持中立、公平、透明以及非歧视。
消除农产品非关税壁垒
根据《协议》,中国将减少对美国乳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宠物食品等农产品和食品的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扩大产品进口,同时将继续履行WTO项下的承诺,完善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关税配额管理办法。
开放金融市场
根据《协议》将在银行、证券、保险、电子支付、信用评级、期货领域提供公平、有效、非歧视性的市场准入原则,并在2020年4月1日前,取消对相关金融行业的外资持股上限。
外汇管理
《协议》明确约定尊重对方依据国内法律行使货币政策自主权,货币政策上遵守另一方的自治权,恪守各自在G20公报中关于汇率的承诺,包括避免竞争性贬值、避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并就汇率政策及透明度问题进行定期沟通。
增加进口
中国在《协议》中承诺将扩大美国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在2017年贸易额的基础上,在未来两年内增购2000亿美元的美国货物和服务,涵盖包括工业制造器械、电子设备、药品、飞机、汽车、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
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
为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双方同意成立贸易框架小组,对于本协议的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双方未来的工作安排进行定期讨论。
二、《经贸协议》快评
《协议》作为自2017年开始的中美贸易争端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文件,对中美两国未来的贸易发展均有深远影响,结合目前公布的《协议》内容,我们的初步观点如下:
本次《协议》中中方的部分承诺符合目前中国国内立法改革进程
虽然表面上看,本次《协议》中,中国在国内政策改革上做出了多项承诺,但实际上,结合中国目前的立法进程来看,相关改革实际上早已提上日程,甚至已经做好了立法准备。
例如,今年开始施行的《外商投资法》中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在美方较为关注的知识产权领域,去年施行的《电子商务法》中也明确要求发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新的《专利法》草案中,不但加大了对专利侵权的赔偿力度,对药品专利也做了特殊规定,对在中国境内与境外同步申请上市的创新药品发明专利,可以延长专利权期限;因此,相关承诺并不会对中国目前的立法改革进程造成较大冲击;
在贸易部分,《协议》可能会对具体监管要求和准入政策带来直接影响
对于贸易部分,本次《协议》规定可能会在检验检疫、海关监管等领域带来较为直接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部分。
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中国可能会在具体农产品的进口标准方面做出较大的调整,例如:虽然目前中国暂仅于允许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乌拉圭三国口蹄疫无疫区进口活牛,但根据《协议》,从美国进口活种牛也将纳入日程,而在乳品、牛肉、水产品等领域,中国的现有监管标准很可能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此外,由于《协议》中列明了23个需要中国扩大进口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大类,在相关大类下,中国海关和其他监管部门的具体监管方式是否会进行调整以促进相关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也值得关注。
中国企业需要注意《协议》下的合规风险
根据协议,中国在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等领域都将加强执法力度,这意味着国内相关企业需要更关注此方面的合规风险。而在药品部分,《协议》中明确对假冒药的加强打击,特别是美国对仿制药的一贯做法,可能对中国仿制药进口带来的合规影响,也需要相关业者引起注意。
总体而言,本阶段的《协议》作为过去22个月贸易争端的初步总结,相对缓和了中美之间贸易紧绷的状态,也指明了双方相向而行、协商解决分歧的方向。就《协议》项下,两国相应的具体政策修订进展和相关影响,我们也会持续关注,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我们的专业解读。